第53章 【中醫·文娛】(9)(3 / 3)

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紋繡:上為雲龍,下為海水,為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較短,繡龍鳳,為後妃、貴族婦女所穿。一般說來,皇帝穿黃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豪者穿黑蟒、藍蟒;年輕俊雅者穿白蟒、粉色蟒;年長者穿古銅色或香色蟒。無論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圍玉帶。

官衣:傳統戲曲中的文官服,樣式與蟒同,圓領大襟,無滿身紋繡,隻在胸前和後心有方形補子各一塊,上繡仙鶴等飛禽,顏色有紫、紅、藍、黑等。依官階大小分別,宰相、國老等著紫色,巡按、府道等著紅色,知縣等著藍色,黑色則為驛丞門官穿用,又稱素服。女官衣較男官衣稍短,顏色有紅、秋香色兩種。紅官衣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為傳統的結婚禮服。

箭衣:戲曲服裝。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敝袖,前後開衩齊腰,長及足。原為清代官服,用於戲曲舞台則上自皇帝、高級將領,下至一般武士、綠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龍箭(上繡龍紋、下繡海水)、花箭(上繡團花)、素箭。龍箭為皇帝及高級將領穿用;花箭為一般武將穿用;素箭有黑、藍等色,為公差穿用。

靠:又稱“甲”。傳統戲中武將的裝束。圓領、緊袖、長及足,分前後兩片,上下及兩肩繡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裏、凸起,繡虎頭紋或龍紋,背間有一虎頭形的背虎殼,上可插四麵三角形靠旗,腿部有兩塊護腿,為靠牌。靠有軟、硬兩種,軟靠不用靠旗。依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和臉譜區分靠的顏色。女靠自腰及足綴有彩色飄帶數十根,胸前加護心鏡。

盔頭: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大體分為冠、盔、巾、帽四類。冠為帝王、貴族的禮帽;盔為武職人員所戴;巾多為軟質,屬於便服;帽類比較複雜,自皇帽至草帽,名目繁多。與盔頭配合戴用的還有許多附件,如駙馬翅、翎子、狐尾等。盔頭按人物身份、性別、年齡等的不同而分別使用。

靴:傳統戲曲常用的高幫或長幫的鞋。種類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頭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頭,底厚二三寸,黑緞麵,白底,為生、淨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莊重威嚴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為醜扮官員、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頭靴前端飾有虎頭紋,多為武生穿用,便於開打。

罪衣罪裙:一種戲曲服裝。也叫罪衣褲。立領、對襟、普通袖,紅色,布質,為傳統戲曲中的罪犯專用服裝。

什麼是“三小戲”?

中國的戲劇中有很多角色,缺少任何一個角色都會對一台戲的完成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角色其實就像一個團隊,隻有每個角色都發揮出色,這場戲才能算得上是演出成功。

戲中有所謂的“三小戲”,指的就是以小旦、小醜、小生三個行當為主的戲。由於這三個行當主要是扮演家庭生活中的小姐、小夥、書生等普通老百姓,“三小戲”多表現家長裏短、男女愛情、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如表現家庭糾紛的《殺狗》;表現愛情矛盾的《三不願意》;表現田園風光的《小借年》;表現夫妻恩愛的《劉海砍樵》;表現人間百態的《張三借靴》。

三小戲在現代戲劇中也是存在的,《送肥記》、《雙教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劇種,他們表現的都是尋常百姓的家居小事,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相聲的祖師爺是誰?

張三祿是目前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北京的八角鼓醜角藝人,後改說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的道光年間。在《隨緣樂》子弟書中說:“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活的一樣。”但是一般來說,相聲界把朱紹文(窮不怕)稱作他們的祖師爺。

相聲的表演方式分為單口、對口、群活等。單口相聲由一人表演,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對口相聲由二人合說,一人為逗哏,另一人為捧哏,這裏還有講究,就是分一頭沉、子母哏和貫口活。一頭沉以一人為主,子母哏以兩人爭辯為主,貫口活則以大段連貫的語言來敘事。

說、學、逗、唱是相聲演員的四大基本功。在傳統上,相聲藝人把相聲的基本功細分為十三門,包別是:要錢、口技、數來寶、太平歌詞、白沙撒字、單口相聲、逗哏、捧哏、群口、相聲怯口/倒口、柳活、貫口、開場小唱。

獨腳戲是一隻腳的人表演的嗎?

獨腳戲又稱“滑稽”,發祥於上海,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一帶,以方言演出。獨腳戲興起於1920年前後,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藝術上受到江、浙、滬一帶流行的“小熱昏”、“唱新聞”、“隔壁戲”等說唱形式的影響。

1920年前後,上海文明戲藝人王無能在堂會客串演出時,由一人說笑話、講故事、唱京戲、學方言,扮演多種角色,自稱獨腳戲。民國16年王正式以“獨腳戲”掛牌演出。同年杭州江笑笑來滬,稱為“社會滑稽”。次年,劉春山相繼而起,稱為“潮流滑稽”。三人為獨腳戲的崛起,獨樹一幟,後人稱為“滑稽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