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中醫·文娛】(9)(2 / 3)

通常認為“馬吊牌”產生於明代中葉,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吳梅村《綏寇紀略》雲:“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趙宋時山東群盜姓名於牌而鬥之,至崇禎時大盛。”明代的文人不但熱衷此道,許多人還著述加以研究。事實上,“葉子戲”在唐代的博戲場所已然盛行,至於北宋出現的宣和牌、碰和牌則隱約顯出麻將的雛形。杜亞泉《博史》雲:“天啟馬吊牌,雖在清乾隆時尚行,但在明末已受宣和牌及碰和牌之影響,加之東南西北四將,即成為麻將牌。”至於“馬吊牌”之名,潘之恒謂之“馬掉”,“謂馬四足失一,則不可行”。因為“馬吊牌”也是四人同玩,三缺一即無法進行,故名。

骰子的前身是五木嗎?

古代樗蒲博戲用具。因為是木製的五子,故名五木。後世亦有用石、玉、象牙或骨製的。現已失傳。據宋程大昌《演繁露》記載它的形狀是兩頭尖,所以能夠轉躍中間兩麵平廣可以鏤采,一麵塗黑畫犢,一麵塗白畫雉。投子時,最高采稱為盧,須五子皆黑;次等稱為雉,須四黑一白;若黑白相尋,又次一等,或稱為梟、或稱為犍。後世對五木加以改製,截去兩頭尖端,蹙長為方,由二麵成為六麵,演化成另一種賭具骰子。

雜技藝術是何時形成的?

雜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人們在勞動生活與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表演藝術。

雜技最初源於原始人的狩獵活動,為了對付猛獸,他們學會了各種自衛攻防術,練就了超常體能,狩獵時就集體圍攻猛獸;為了表現勝利的歡快,他們在休息和娛樂時,又將這些技藝當做一種自娛自樂的遊戲表演,這就是最初的雜技雛形。

據記載,雜技在漢代正式形成,不僅具備了後世雜技體係的主要內容,而且各個雜技都有了固定的節目名稱。唐代時,雜技藝術表演不論在宮廷還是在民間都相當發達。宋代以後,雜技在民間空前繁榮,雜技表演逐漸得到了發展和完善。 雜技表演包括很多技藝,有蹬技、踩技、口技、車技、爬竿等,走鋼絲、空中飛人、頂碗等是雜技經典的技藝表演。雜技通過健美的形體動作,靈巧的身手,獨特的魅力,吸引眾多的觀眾前來觀賞。

京劇主要有哪些流派?

京劇的流派習慣上以創始人的姓來命名,各行當被公認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1)老生。譚派——譚鑫培;汪派——汪桂芬;孫派——孫菊仙;汪派——汪笑儂;王派——王鴻壽;劉派——劉鴻聲;餘派——餘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慶奎;馬派——馬連良;麒派——周信芳;新譚派——譚富英;楊派——楊寶森;奚派——奚嘯伯;唐派——唐韻笙。

(2)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來;黃派——黃月山;楊派——楊小樓;蓋派——蓋叫天。

(3)小生。程派——程繼先;德派——德瑁如;薑派——薑妙香;葉派——葉盛蘭。

(4)旦角。陳派——陳德霖;王派——王瑤卿;梅派——梅蘭芳;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雲;筱派——筱翠花;黃派——黃桂秋;張派——張君秋。

(5)老旦。龔派——龔雲甫;李派——李多奎;孫派——孫甫亭。

(6)花臉。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壽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7)醜角。蕭派——蕭長華;傅派——傅小山;葉派——葉盛章。

戲劇基本功包括什麼?

戲劇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

(1)唱。京劇唱腔的抒情性較強,在戲劇衝突強烈、人物情緒激動時,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盡情發揮;此外在敘事、寫景、爭論、斥責等場合,借助唱功,也可增強藝術感染力。

(2)念。京劇的念白,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是加工形態的藝術語言,便於與唱相協調。

(3)做。做是舞蹈化的形體動作的泛稱,是加工形態的生活動作,通過手(手勢)、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靈活運用,使人物的形象、氣質更增光彩。在京劇裏,大祗當戲劇衝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動時,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揮灑就更誇張起來。

(4)打。打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用以表現戰鬥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女口跌跤、掙紮、暈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槍、劍戟等(習稱“把子”)對打或獨舞的,稱“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滾跌撲的,稱“毯子功”,還有成套的連續性的武功技術,如“起霸”、“走邊”、“趟馬”等,一般用來渲染戰鬥氣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麵貌。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服飾有哪些?

皇帽:戲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為劇中皇帝專用之禮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金底,上鑄金龍,綴黃色絨球,後有朝天翅一對,左右各掛黃色大穗。

紗帽:戲曲盔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純黑色。兩旁插方翅者,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插尖翅者為淨角扮演的奸邪者所戴。插圓翅者為醜角扮演的文宮所戴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