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始於距今二幹四百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地處大江南北,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舟師,並曾發明一種稱之為“鉤拒”的兵器,專門用於水上作戰。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演變為拔河比賽。
到了唐代,拔河活動已廣泛展開。“大麻全長四五十丈,兩頭分係小索數百條”,可見古代參加拔河的人數比現在的多得多。大繩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兩邊畫兩條豎線,稱為河界線。比賽時,以河界線為勝負標誌,所以改稱“鉤拒之戲”為“拔河”。一聲令下,河界兩邊選手緊挽繩索,“使相牽引”,圍觀者“震鼓叫噪,為之鼓勁”。
踢毽子起源於何時?
毽球,也叫“網毽”,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踢毽子技巧起源於漢代,在考古發現的漢磚上就有踢毽子的畫。到了唐宋時期,踢毽子非常盛行,踢的花樣也很多,還有專門製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清時期不少民間藝人就愛畫少兒踢毽子的生動場麵。
到了清代。踢毽子的技巧已經相當高了。據清代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廣東新語》說,每年正月十五日,廣州有踢毽子大會,男女老少雲集在五仙觀進行比賽。清末,北京的民間踢毽子藝人發展為四個流派。他們各有絕活,風格不一,廣收門徒,還時常擺下擂台,較量踢毽子的技藝。我國毽子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廣州市體委於1956年舉辦的,並製定了簡單的規則。1984年春《毽球競賽規則》誕生。它是根據踢毽子的特點,吸收了幾種球類比賽的形式綜合而成的。
七巧板是起源於中國嗎?
“七巧板”又稱“智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拚板工具。七巧板中有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那簡簡單單的七塊板,竟能拚出千變萬化的圖形。誰能想到呢,這種玩具是由一種古代家具演變來的。
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後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拚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拚成三角形,4人拚成四方形,6人拚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隻有七塊板,用它拚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拚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
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國人通宵達旦地玩它,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拚圖”。
升官圖是圖畫還是遊戲?
升官圖是古代一種博具(玩具),用木版雕刻刷印而成,也稱“彩選”。據傳為唐代李頜所製,意在諷刺“任官失序,而廉恥路斷”,“言其無實,惟彩勝而已”。宋劉蒙叟、陳堯佐曾有所損益,但大抵取法李邰。後趙明遠、尹洙仿照李邰的升官圖作彩選格。具體方法是把京外文武大小官位寫在紙上,另用骰子擲之,依點數彩色以定升降;一為贓,二、三、五為功,四為德,六為才,遇一降罰,遇四超遷,二、三、五、六亦升轉。在不同的曆史時代具體表現形式不同,最流行的升官圖是依照明代官製編寫的,依清代官製編製的也有很多,民國之後,還出現了從小學生到大總統的升官圖遊戲。
圍棋起源於何時?
圍棋應是中國古老的文化遺產精華,它的出現可追溯到堯、舜時代,比較公認的是最早起源於堯帝。據說是堯或舜當中的一位發明的。這個說法見於多種古籍記載,當然,若準確說出圍棋問世年代,已不大可能。但它是中國古老的國粹,不容置疑;比象棋發明早了很多,都是有益身心的極好活動。
近代圍棋泰鬥吳清源也認為圍棋本不是勝負之爭的遊戲,而是占卜天象易理的工具。他的依據是中國文字創於殷商時代,然在此之前,有關天象節氣的研究就已很深入了,因沒有文字,無法查書或留下記錄,古人隻有使用棋盤及黑子、白子來測知陰陽之動,研究天象,而且堯帝就是一個優秀的卜者。據此,他推斷圍棋盤象征著宇宙,由三百六十個天體組成,而圍棋盤縱十九乘橫十九,共三百六十一個棋點,多餘的中心一點天元即為太極,代表宇宙的中心。三百六十的目數在舊曆中為一年的日數,將此一分為四,四隅就是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為晝和夜,如此這般便把天地象征化了。
圍棋形式簡單,隻有黑白兩種棋子,規則也很簡單,但是它的玄妙卻是任何其他任何棋類所不能比超的。圍棋隻有三百六十一個棋點,但卻變幻無窮,若以一秒鍾數過一種棋形變幻,要把全部的棋形數完,大約要數億年的時間。
麻將起源何時?
麻將始於清代,是從“馬吊牌”演變而來。“馬吊牌”亦稱“葉子戲”,由四十張紙牌組合而成,牌分十字、萬字、索字、文錢四門,十字、萬字兩門的紙牌上畫的是《水滸》梁山群雄的肖像,索字、文錢兩門則畫錢索圖形。玩時需四人,每人八張紙牌。剩餘的牌放置中間,出牌時以大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