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了,據考古發現,它在距今兩萬八幹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漢代,隨著鐵製器械的發展,青銅箭鏃逐漸地向鐵箭鏃發展。隨著箭頭的多樣化,射箭的形式發生了很多變化,譬如射箭在周代就被列入當時教育的內容之一,當時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其中射箭就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當時,射箭是一種禮儀,射箭活動要喝酒,還要奏樂,這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賽了。當時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都是射箭愛好者,而且對學生身體力行,同時也鼓勵學生射箭。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射箭出現了專業的比賽,在《魏宗室常山王遵傳》裏邊,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當時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陽的華林園舉行了一次射箭比賽,他把一個能容兩升的酒杯,懸於百步之外,讓19個運動員進行競射,最後誰把這個酒杯射中了,誰就把這個酒杯據為已有,這在當時叫“獎杯賽”,在中國體育史上,這可是最早的一次獎杯賽了。
“投壺”指的是什麼?
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當首推投壺。投壺產生於春秋前,盛行於戰國。投壺之壺口廣腹大、頸細長,內盛小豆因圓滑且極富彈性,使所投之矢往往彈出。矢的形態為一頭齊一頭尖,長度以“扶”(漢製,約相當於四寸)為單位,分五、七、九扶,光線愈暗距離愈遠,則所用之矢愈長。投壺開始地,司射(酒司令)確實壺之位置,然後演示告知“勝飲不勝者”,即勝方罰輸方飲酒,並奏“狸首”樂。投壺因其最具封建禮儀教仁意義,所以沿襲最久。在《禮記》中慎重地寫著《投壺》專章。三國名士邯鄲淳的《投壺賦》描繪最為出色:“絡繹聯翩,爰爰兔發,翻翻隼隼,不盈不縮,應壺順入”,可窺見當時盛況。
中國武術起源於何時?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製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鬥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行氣是氣功的一種嗎?
行氣,又叫吐納,又叫胎息,又叫練氣。行氣起源什麼時候,現在文獻記載還不是太明確,但是從考古資料來看,在天津曆史博物館存有一件《行氣銘玉杖首》,這是一件玉器,它上麵刻有四十餘個字,用“三字訣”的形式,把行氣的要領跟功能做了全麵的描述,這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目前發現最早的行氣養生文獻。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了一件寫在繒帛上的《卻穀食氣篇》,也是一件文獻,它的內容要更詳細,這說明行氣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行氣術有關的導引術,是以引申肢體為主的一種鍛煉,當然它也配合呼吸。漢代以後,導引養生術長盛不衰,南宋傳下來的《文八段錦》,它以八個形式反映了當時的行氣、導引的功法過程,是很珍貴的資料。
蕩秋千也是起源於古代嗎?
蕩秋千是我同古代女子重要娛樂方式之一,而非今天兒童用來玩耍的器材。《荊楚歲時記》言:“春節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秋千’。”漢武帝千秋節日以之戲於後庭。秋千因為使人聯想到千秋萬歲的“千秋”,故被用於慶賀漢武帝生日。《天寶遺事》也有“宮中至寒食節,築秋千嬉笑為樂,帝常呼為半仙之戲”的記載。蕩秋千的女子衣袂飄飄於半空之中,就像乘風飛舞的仙子,給人一種空靈瀟灑的淋漓之美。秋千之戲盛行於唐宋民間,秋千佳人也成為文人詩詞中常見的美好意象。
貴由赤是古代馬拉鬆嗎?
到了元代,出現了一種長跑比賽叫“貴由赤”,“貴由赤”是蒙古語,就是快行者的意思。當時“貴由赤”比賽是這麼一種方式,在元大都,就是今北京一個點,元上都,就是內蒙古一個點,這個距離是180裏,賽跑是兩個地點同時進行。大家知道,現代馬拉鬆是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創始的,它的距離是42. 195公裏,這個“貴由赤”比馬拉鬆的距離長兩倍多,而且時間上要早六百多年,所以說,中國古代“貴由赤”的長跑賽在體育史上比馬拉鬆的意義還重大。
錦標與獎杯是起源於中國嗎?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隨著我國射箭運動的盛行,錦標也應運而生。最早的錦旗是一麵掛在竹竿頭上用一種牛尾巴和彩色羽毛製成的旌旗。隋唐,產生了錦緞做的旗幟,成為獎勵優勝者的名貴紀念品,並且正式出現了“錦標”一詞。唐朝不少描寫龍舟競渡的詩歌都提到了“錦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