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杯在我國出現的也比較早,北魏孝武帝元修(532~534年在位),曾讓十多名武士進行射箭比賽,目標為懸在百步之外的一個銀質杯,射中者獲酒杯為獎,結果,一個叫王順的軍官獲獎。9世紀唐宣宗時為圍棋比賽還曾頒發過獎杯——蓋金花碗。當然我國現代體育競技中的獎杯可能既源於我國古代獎杯,也可能同時受到外國獎杯的影響。
什麼是木射?
這是唐代時創造的一種球的玩法。它類似於地滾球以球擊打木柱的運動,其法為置瓶狀木柱於地,以木柱為“候”,木球為“矢”。十柱上赤書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五柱上墨書“慢、傲、吝、貪、濫”等字。參加者拋滾木球以擊柱,中赤書者為勝,中墨書者為負,並有賞罰。與近代從西方傳入的地滾球(保齡球)極相似。
什麼是角抵?
摔跤基本上是沿著角力、角抵和相撲、摔跤這幾個形式發展過來的,最早起源於古代“蚩尤戲”,到了漢代,由蚩尤戲發展過來的角抵的形式,有很大的文化意義,當時有一出戲叫《東海黃公》,這個戲的大概意思,就是黃公的父親被老虎吃了,黃公為了報仇,跟老虎進行相搏,就是角抵,當時跟老虎相鬥的黃公也是有道具的。這跟前麵講的蚩尤戲,是一個體係發展下來的,而且它在表演性質上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具有很大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後代戲劇當中的武打,與它們的發展有很大的聯係,《東海黃公》可以說首開中國古代武打戲的先河。與此相關的漢代的角抵,也在各地有了發展,例如出土於山東金雀山漢墓裏邊的一幅帛畫,中間兩個摔角抵的人物正在躍躍欲試,整個動作都很典型,旁邊站著的一個應該是裁判。
蚩尤戲是戲劇還是體育活動?
摔跤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競技運動。早在原始社會,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在與自然界進行鬥爭中,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衛,從而產生了古代的摔跤。“蚩尤戲”是為了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而在北方流行的一種民間的競技活動。據南朝任防在《述異記》中記載:“奏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製也。”這種“蚩尤戲”就是我國古代摔跤的雛形。
相撲是起源於中國嗎?
角抵經過戰國秦漢的發展,到晉代出現了另一個名稱,叫相撲。整個宋遼金元,它的發展占主要地位,宋代的一部有關記載角抵的書,叫《角力記》,它是一個署名調露子的人寫的。它把宋以前有關角抵的形式做了記錄,可以說是我國體育史上最早的一部著作了。宋金元發展出來的相撲有了很大的發展,這個時候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正式比賽的,就像打擂台;另一種相撲,是在表演場合進行表演的,它是給人看的,當時在東京,還有其他地方,在其他場合都有這種表演,而且表演的服裝基本延續前代。這個相撲跟現在日本的相撲完全一樣,也就是說相撲從中國晉代以後,逐漸通過文化交流傳到日本去了,日本基本上把這個形式保留下來。
古人是怎麼摔跤的?
明清時候出現了另一個名稱,就叫做摔跤。現在所稱的摔跤就從原來這個體係發展出來的。到了清代,摔跤在宮廷當中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滿族人入主中原以後,摔跤是本民族很傳統的活動形式。當時的摔跤有兩種,一種是“官跤”,摔跤的人叫做“布庫”,當時宮廷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善撲營”來管理,善撲營的布庫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等領取錢糧。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養心殿禦前進行摔跤表演。清代的摔跤,除了在民間,在軍隊當中也作為一種練兵的方式。除了“官跤”,在民間還有一種摔跤叫“私跤”,私跤就是老百姓進行的一些遊戲活動。當時在北京東四、西四、東單、西單、日壇、月壇、地安門等,都有當時的“跤窩子”,老百姓叫跤窩子,就是摔跤的場所,每到有關節日、有關集會的時候、休閑的時候,幾對大漢就在跤窩子裏進行摔跤。這是民間的一種形式,中國現在的摔跤在很大程度上與古代的摔跤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它是有很深的文化底蘊的。
古代女子也有相撲嗎?
關於中國角力的起源,有說法是創始於黃帝和蚩尤的搏鬥,後成為訓練軍隊的科目。秦漢以後,角力逐漸演變為民問運動項目。兩晉南北朝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角力吸收了遊牧民族的強悍之風、爭強鬥勇的習俗,於是就有了相撲。
宋代,桐撲有較大發展,北宋首都開封每年都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並且成為一種流行娛樂表演節目,甚至出現了女子相撲。女子相撲,最早見諸記載者,為東吳的宮廷相撲活動。宮女們頭戴金步搖以相撲為戲,日毀以千計。但是,女子相撲作為民間藝術公開表演,則始於北宋。下麵所記的一場風波,則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