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中醫·文娛】(7)(1 / 3)

(2)吹臉。用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銀粉、墨粉等,裝進特定的容器裏,表演時,演員隻需將臉貼近容器一吹,粉末就會撲在臉上,吹時必須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吹臉,化妝粉末是放在酒杯內的,更多的時候是在舞台的地麵上擺一個已經裝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員隻需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就可以趁機將臉貼近盒子。

(3)扯臉。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剪好的綢子上,然後按順序貼在臉上,每張臉譜都係有一把絲線,絲線的另一端係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入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依據劇情的需要,在巧妙利落的舞蹈動作的掩護下,再一張一張地扯下來。《望娘灘》的聶龍、《白蛇傳》中的缽童都使用的是“扯臉”。

(4)運氣變臉。傳說已故川劇演員彭泗洪曾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表現諸葛亮在得知司馬懿大軍退去後的心理變化。

四大須生都有誰?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老生演員餘叔岩、高慶奎、馬連良、言菊朋各自創立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被稱為“四大須生”。20世紀30年代末期,高慶奎因嗓疾而漸退舞台,譚富英崛起替換了高慶奎。餘、言於20世紀40年代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聲譽日盛,在專業和票友中影響頗大,“四大須生”的提法隨即有所變化,“馬、譚、楊、奚”的稱謂在民間廣泛地流行起來。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為了和餘、高、馬、言四大須生區別,譽之以“後四大須生”。

至此,京劇史上有了“前四大須生”和“後四大須生”之分。

四大名旦都是誰?

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四位傑出的旦角表演藝術家。他們是20世紀20年代起在京劇舞台上異軍突起的四位藝術明星,他們以各自的風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劇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變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統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戲的新局麵,創造了京劇舞台爭奇鬥豔、絢麗多姿的鼎盛年華。

戲曲演員為何稱為“梨園弟子”?

人們習慣把戲班子、劇團稱為“梨園”,把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表演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把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就好像現在北京也有叫梨園的地方一樣。當時內廷裏有一所園子,因為裏麵種了很多梨樹,因而得名。

《新唐書·禮樂誌》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藝,精通音律。他寵愛的楊玉環不僅貌美如花,而且能歌善舞。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及享樂的需要,唐玄宗選了數百名樂工和宮女聚於梨園教她們學習音樂歌舞。李隆基親自擔任指揮。誰要是彈錯或唱錯了,他馬上就會聽出並加以糾正。玄宗還善於打羯鼓,常常親自為樂隊擊鼓。一次梨園排戲,玄宗看得興起,也換戲衣,參加表演。在李隆基的參與下,歌舞戲劇排演得很成功。唐玄宗是個文藝全才,兼演員、作曲、指揮、導演於一身。他稱這些樂工為“皇家梨園弟子”,這就是“梨園弟子”的來曆。

何謂同光十三絕?

提起京劇的藝術家,必然要提到“同光十三絕”。因為這十三絕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昆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藝非凡的表演藝術家。當時有一個畫家叫沈蓉圃,他參照了清朝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把這十三位前輩畫在一幅畫麵上,掛在北京前門廊房頭條東口聽誠一齋店鋪裏,很引人注意,所以流傳很廣,成為重要的戲曲史料。

清光緒年間,畫師沈蓉圃以彩色繪製同治、光緒時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劇著名演員的劇裝畫像,傳世以後,稱為“同光十三絕”。畫中繪老生4人:程長庚飾《群英會》之魯肅,盧勝奎飾《戰北原》之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雪》之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之楊延輝。武生1人:譚鑫培飾《惡虎村》之黃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飾《群英會》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飾《雁門關》之蕭太後,時小福飾《桑園會》之羅敷,餘紫雲飾《彩樓配》之王寶釧,朱蓮芬飾《玉簪記》之陳妙常。老旦1人:郝蘭田飾《行路訓子》之康氏。醜角2人:劉趕三飾《探親家》之鄉下媽媽,楊鳴玉飾《思誌誠》之閔天亮。

冰戲是在冰上唱戲嗎?

冰戲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曆史。《宋史·禮記》記載當時宮廷中就有這種遊戲,“幸後苑觀花,作冰戲”。清代初年,冰戲在北京興盛起來,並由軍中的習武發展成皇帝校閱的“冰戲之製”。

清代,每年十月在八旗士卒中“照定數各挑選善走冰者二百名”,於西苑三海驗冰習武,皇帝在一特製冰床上觀賞習武。習武者分兩隊,均著八旗服裝,在冰場上徐徐滑過,接受皇帝的檢閱。表演的內容有“搶球”、“走冰”、“轉龍射球”等項目。

戲劇分哪五大角色?

在我國傳統戲曲中,生、旦、淨、末、醜是一台戲劇中的五大角色,其名稱是由“反喻”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