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就是生疏的意思。過去老生是各行當之首,也就是整出戲成敗的關鍵,要求生角的演出必須老練嫻熟、唱做俱佳,故反其意為“生”。在各戲曲劇種中的生行,大都根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的不同劃分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紅生等。
“旦”的本意原指旭日初升,也就是陽氣最盛之時,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屬陰,故反其意稱為“旦”。旦角在劇中是扮演女性角色,按所扮演的年齡、身份不同,又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老旦、彩旦等。
“淨”的本意指清潔幹淨,而劇中的淨角都是滿臉油彩的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幹淨,不幹淨的反麵就是淨,因而得名。各劇種中的淨角一般都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麵部都勾有臉譜,故俗稱“花臉”。
“末”。演此角色的多為中年以上男性,其職能為引戲,如舞頭之引舞,一般都最先出場,故取其反義為“末”,其實“末為戲頭”。
“醜”。在十二屬相中,醜屬牛,牛性笨,因此醜就是笨的代名詞。而演醜角的人,則要求活潑、伶俐、聰明,所以反其義取名為“醜”。根據劇中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又分為文醜、武醜兩行,扮演女性人物時稱醜旦、搖旦或稱醜婆子。
“壓軸戲”就是最後一出戲嗎?
人們常把文藝晚會的最後一個好節目或各項體育運動的決賽稱為“壓軸戲”,這實為一種誤解。
戲劇界稱最後一出戲曲為“大軸戲”,而緊挨大軸的戲才稱為“壓軸戲”,也叫“貼軸”、“倒二”,是指倒數第二出戲,其名意為“緊挨大軸”。
在舊中國的戲劇社演出中,尤其是大義務戲中,往往是名家雲集,同台獻藝,多以折子戲組台演出。劇目少則五出戲,多則七出、九出、十一出戲不等。以七出戲為例,第一出戲叫“開場戲”,或稱“開鑼戲”。往下依次“第二”、“第三”,第四出戲叫“中軸”,第五出戲叫“貼軸”,第六出戲為“壓軸”或稱“倒二”,最後一出戲叫“大軸戲”,或叫“軸子戲”、“壓台戲”。“軸”字的讀音戲劇界統讀去聲(四聲),不讀陽平(二聲)。“壓軸戲”多為戲班頭牌演員或名角演出唱做兼重的文戲。有人認為“壓軸戲”是“壓台戲”和“大軸戲”的同義語,這是理解上的錯誤。
什麼是“皮影”和“皮影戲”?
皮影,也稱“影人”,是用於皮影戲演出的皮製人物、動植物及道具、襯景的藝術形象。皮影戲演出時,影人在掌釺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的透射,將影人映到屏幕(俗稱“亮子”)上,隨著樂器伴奏和唱腔配合,影人便成了意趣盎然的藝術形象了。皮影是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可以獨立欣賞的,是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民間美術品。
皮影最初是用厚紙雕刻,以後普遍采用驢皮、牛皮或羊皮,經過雕簇、敷色、燙平、裝訂等工序完成。風格類似民間剪紙,但手、臂、腰、腿等關節部位是分別雕成後連綴在一起的,為的是演出時能活動自如。另外,影頭與影身也是分開的,戲班中,影頭的數量往往要超出影身數量的幾倍。如真人演出戲劇,影頭是不同的演員,影身則是“行頭”(服裝),根據不同劇目的演出需要,一種程序化的裝束可以是多個不同的人物角色。雕簇皮影,是專門的技藝,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演變,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其中以陝西、山西一帶的牛皮影,河北灤縣一帶的驢皮影最有代表性。
中國是皮影的故鄉。早在13世紀,皮影戲便傳到了南亞群島。14世紀中葉傳入波斯,15世紀傳入埃及。18世紀,由天主教傳教士介紹到法國。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德國大詩人歌德曾於威蘭博覽會上熱情推薦、介紹中國的皮影和皮影戲。
什麼是儺戲和儺麵具?
儺,是源於遠古的一種驅鬼儀式。儺戲,則是一種由儺祭活動中蛻變或脫胎出來的,主要以驅邪酬神為目的的戲劇。在中國古代曾廣為流傳,至今還保留在一些邊遠的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貴州是已發現的儺戲最集中、風格最多樣的地區。
從儺舞、儺儀到儺戲,在形式上有個共同點——戴麵具。儺戲中戴的麵具,因劇目不同,一台戲少則數十麵,多則數百麵。唐、宋時代的“大儺”用幹餘人,戴麵具,著繡畫色衣扮演門神、土地、鍾馗、灶神、神兵等,氣勢非凡。宋代的麵具已成堂成幅了。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說:“正和中大儺,下掛府進麵具,比進到,稱一幅。初訝甚少,乃是八百枚為一幅,老少妍陋,無一相似者,乃大驚。”可以想象出,當時麵具造型有多豐富多彩,技藝有多高超。
貴州儺戲麵具大體可歸納為三種類型:安順地戲型、儺堂戲型和變人戲型。共同之處是都具有森嚴猙獰的神秘美感和威懾力量,使人為之震撼。地戲麵具的華麗堂皇,儺堂戲的簡練、莊嚴以及變人戲的樸拙怪誕,無不帶著各自不同經曆的烙印。從製作方法上,有彩繪木雕、彩繪泥胎紙坯和筍殼彩繪數種。安順地戲麵具以丁木、白楊木製作,儺堂戲麵具以白楊木、柳木製作;惠水布依族儺戲用泥胎紙坯彩繪畫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