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粗看藥方,如果缺少哪味藥,夥計就會立即告訴顧客,如不缺藥他就會笑著招呼顧客在櫃台外的椅子上等候。夥計將藥方展平,並用鎮尺壓好,然後在櫃台上鋪好大大小小的包裝紙,依次用戥子按劑量抓藥。在抓藥的時候,藥方不能反折,必須正折,否則民間就認為藥與病反,沒有功效。
舊時的藥鋪是從來不大張旗鼓地做廣告的。想要宣傳自己,藥鋪通常都要抓住“抓藥”這個時候。一個藥方可能要抓三四服(也稱三四劑)藥,或者更多。每一味藥都要單獨包成小包兒,而且每小包藥內必須放入一張相對應的小畫片,該畫片印有該味藥的藥名和圖形,為的是讓顧客在煎藥時再複核一遍,以防出錯。即使不懂得藥材的人,也會根據畫片上的圖形與藥方核對起來。用戥子稱好藥後,夥計並不急於包裝,而是要請另一位師傅,按藥方依次核對,無誤後點頭應允方可包上這帶小畫片的小藥包兒。小藥包兒並不捆紮,而要將三劑藥的小包兒合成三個大包,三個大包的尺寸和形狀完全一樣,每一劑藥都包成平頂的金字塔形。
在過去,基本上大的藥鋪都采取這樣一個抓藥的模式。大藥包的包裝紙上印有店名、地址、經營內容等。每一個大包都要用麻繩兒捆牢,草藥中如有需要先煎的,則應單獨捆好,拴在大藥包外,同時向顧客交代清楚。三劑藥捆好以後要將藥方和小網子別在大藥包上,結賬後整個抓藥過程方告完畢。整個過程細致、快捷、透明。讓買藥的人從心裏覺得放心、踏實。
中國的戲曲主要有哪些劇種?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方戲曲劇種共有360多種,有近千年的演劇曆史。其中在全國影響較大的劇種當數以下幾個。
京劇:是流行全國的大劇種,享譽最高,影響最大。
越劇:越劇的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以馬塘村為主,為越劇的起源),越劇應有近150年的曆史。
昆劇:最初流行於昆山一帶。表演上注重動作優美,舞蹈性強。
評劇:主要流行於北京、華北、東北。表演樸素自然,曲調活潑,北方特色濃厚。
川劇:主要流行於四川一帶。生活氣息濃,風趣幽默。
秦腔:流行於西北各省。音調激越高亢,長於表現悲壯激昂的情感。
豫劇:流行於河南。又稱河南梆子,節奏明快,音調高亢。
黃梅戲:原於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主要流行於安徽一帶。富有民歌味。
另外,還有江西贛劇,廣東粵劇,山西晉劇,江蘇錫劇、揚劇,上海滬劇,湖南花鼓戲等,都是很受歡迎很有影響的劇種。
古代也有劇場嗎?
我國的劇場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叫“平樂觀”,僅供宮廷享用。到了宋代,戲台設置在周圍圍上欄杆的平地上,故名“勾欄院”。元朝初期,劇場的樣式稍有發展。明朝崇禎年間才出現固定的劇場。到清雍正朝時,有一個姓郭的財主首先在虎丘蓋了一座戲院,從此劇場流行。清代劇場的座位有貴族和平民之別,嘉慶初年,北京的劇場已有樓座,建築漸臻完善。
鄉村中的戲台一直比較簡陋,有與廟宇結合的傳統形式的戲台,也有臨時用竹木搭設的戲台,稱為草台。從各戶搬來的木製大門搭成的戲台最為常見。我國農村這種傳統形式的劇場,一直沿用到現在。
五音有哪些?
五音又叫五聲,即宮、商、角、征、羽,大致相當於簡譜的1、2、3、5、6,後來加上變宮、變征為七音:宮、商、角、變征(4)、征、羽、變宮(7)。
《晉書·樂誌》中記載道:宮為君,宮之為言中也,中和之道,無往而不理焉。商為臣,商之為言強也,謂金性之堅強也。角為民,角之為言觸也,謂象諸陽氣觸物而生也。征為事,征之為言止也,言物盛則止也。羽為物,羽之為言舒也,言陽氣將複,萬物滋育而舒生也。
六樂為哪些?
六樂,亦稱六代樂舞。即原始氏族社會傳為黃帝之樂的《雲門》、傳為帝堯的《鹹池》、傳為帝舜之樂的《韶》和奴隸社會禹的《夏》、商湯的《濩》、周武王的《武》。周代製定禮樂,六代樂舞用於郊廟祭祀。以《雲門》用於祭天、《大鹹》用於祭地、《大韶》用於祭四望、《大夏》用於祭山川、《大濩》用於享先妣、《大武》用於享先祖。
八音有哪八種?
八音:中國傳統樂器分類法。西周出現的按八種製作樂器的材質歸並眾多樂器的分類方法,稱之為八音。金——鍾、鐃;石——磬;土——塤、缶;革——鼓、鞀;絲——琴、瑟;木——柷、敵;匏——笙、竽;竹——簫、篪。
什麼是五音四呼?
五音、四呼是戲曲的名詞,在中國漢字發音中,就有五音、四呼之說。
五音是指喉音、齒音、牙音、舌音、唇音。比如“宮”指的是喉音,“商”指的是齒音,“角”指的是牙音,“徽”指的是舌音,“羽”指的是唇音。
四呼可分成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如果,念“真”就是開口呼;念“中”是齊齒呼,念“君”是合口呼,念“尊”是的撮口呼。
五音、四呼是戲曲上的基本功,演員們隻有準確地掌握了五音的部位和四呼的規律,才能把握口形,發音吐字正確,並且能清晰地傳送給遠處的聽眾,使每一位觀眾聽清,演員在唱什麼,說什麼。在過去把這種發音吐字準確的演員稱為“五音齊全”。
什麼是鄭衛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