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古典喜劇都有哪些?
《西廂記》——王實甫(元)
《幽閨記》——施君美(元)
《救風塵》——關漢卿(元)
《綠牡丹》——吳柄(明)
《李逵負荊》——康進元(元)
《玉簪記》——高濂明(明)
《中山狼》——康明(明)
《看銳好》——郅廷元(元)
《風箏誤》——李漁(清)
《牆頭馬上》——白樸(元)
十大古典悲劇都有哪些?
《竇娥冤》——關漢卿(元)
《趙氏孤兒》——紀君祥(元)
《精忠旗》——馮夢龍(明)
《清忠譜》———李玉(清初)
《桃花扇》——孔尚任(清初)
《漢宮秋》——馬致遠(元)
《琵琶記》——高則誠(元末)
《嬌紅記》——劉東生(元末明初)
《長生殿》——洪舁(清初)
《雷峰塔》——方成培(清)
《越人歌》是哪個民族的歌曲?
《越人歌》是中國古代使用壯侗族語言的古老民歌。《越人歌》清楚表達了越人對鄂君的感戴,說明楚越人民的親密關係。這首詩在民族曆史、民族語言及文學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價值。關於《越人歌》有兩種說法。
其一,《越人歌》相傳是中國第一首譯詩。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槳的越女愛慕他,用越語唱了一首歌,鄂君請人用楚語譯出,就是這一首美麗的情詩。有人說鄂君在聽懂了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後,就微笑著把她帶回去了。
其二,公元前528年,楚國令尹鄂君子皙舉行舟遊盛會,百官縉紳,冠蓋如雲。在盛會上,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語的越人給子皙翻譯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子皙被這真誠的歌聲所感動,按照楚人的禮節,雙手扶了扶越人的雙肩,又莊重地把一幅繡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麵披在他身上。
據語言學家研究,《越人歌》的語言可能與壯語有係族上的關聯。因而也可以說它是一首古老的壯歌。
戲劇臉譜起源於何時?
臉譜是中國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
關於舞台臉譜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源於我國南北朝北齊,興盛於唐代的歌舞戲,也叫大麵或代麵,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說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貌若婦人,每次出戰,均戴凶猛假麵,屢屢得勝。人們為了歌頌蘭陵王創造了男子獨舞,也戴麵具。戲曲演員在舞台上勾畫臉譜是用來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實現豐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臉譜是人們頭腦中理念與觀感的諧和統一。
臉譜根據描繪著色方式,分為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揉臉:凝重威武,整色為主,加重五官紋理,是十分古老的臉譜形式。
勾臉:色彩絢麗,圖案豐富,複雜美麗,五彩繽紛,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
抹臉:淺色為多,以為塗粉於麵,不以真麵目示人.突出奸詐壞人之性。
破臉:不對稱臉,左右不一,形容麵貌醜陋或意比反麵角色。
根據臉譜的圖案排列,又把臉譜分為以下四種。
整臉:最原始的臉譜形式,利用雙眉把臉分為額和麵兩個部分的臉譜。
三塊瓦臉:在整臉的基礎上再利用口鼻把麵部分為左右的臉譜。
花三塊瓦臉:把三塊瓦臉的分界邊緣藝術化,加上各式圖案的臉譜。
碎臉:三塊瓦臉的變種,其分界邊緣花形極大,破壞了原有的輪廓。
川劇變臉是咋回事兒?
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
最初的臉譜是紙殼麵具,後經改良,發展為草紙繪製的臉譜,表演時以煙火或折扇掩護,層層揭去臉譜,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變臉絕技的飛速發展,製作臉譜的材料也發展成為現在使用的綢緞麵料,極大地方便了演員的表演。變臉臉譜會選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俠士、鬼怪之類的造型,而人們所熟知的臉譜,如關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臉譜一般不用於變臉。繪製變臉臉譜筆鋒要銳利、粗獷,顏色對比要強烈,這樣才能形成炫目的禮堂效果。
川劇變臉手法包括:抹臉、吹臉、扯臉、運氣變臉。
(1)抹臉。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時用手往臉上一抹,即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需搖變整張臉,就把油彩塗在額上或眉毛上,如果隻變下半部臉,則將油彩塗在臉上或鼻子上。《白蛇傳》中的許仙用的就是“抹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