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中醫·文娛】(6)(2 / 3)

鄭衛之音是指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和衛國的俗樂。鄭衛之音本指地方之樂,音調與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雅樂”不同。儒家認為“鄭聲”是《詩經》中的鄭風,並且把鄭風、衛風等篇視為“刺淫”之作。後來便以鄭衛之音指淫蕩的樂歌或作品。如今看來,《詩經》中的鄭風、衛風多是直抒性情的優秀作品,特別是其中的愛情詩,描繪了純潔、真摯、熱烈的愛情,把它們看做淫亂之音是不對的。

什麼是楚聲?

楚聲,是指戰國時代,在楚國興起的用楚國民歌曲調填詞的專業創作並由屈原開始的騷體類作品的總稱,在音樂上稱“楚聲”,也叫“南音”。記載中的楚歌作品有許多,其中著名的作品有《下裏》、《巴人》、《陽春》、《白雪》、《涉江》、《采菱》、《陽阿》、《激楚》等。除此之外,存於文獻的楚聲歌詞有《接輿歌》、《滄浪歌》、《子文歌》、《楚人歌》等。這些民歌在當時楚國宮廷中也是很流行的。

楚聲的極盛時代是戰國和兩漢,詩人屈原的《九歌》及其他楚辭作品,多依據楚國民間樂舞歌唱形式而作。《九歌》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間歌舞,傳說是夏王“啟”從“天帝”那取來的,這當然是神話,但也能說明它是一種古老的樂歌。這一古老的樂歌采用了載歌載舞的形式,可以說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九歌》是屈原在民間祭祀鬼神的樂歌基礎上,為宮廷舉行大規模的祀典而創作,並取古代樂歌為名。

總之,“楚聲”是一種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音樂,在後世還保存於琴曲中,六朝時丘明傳譜的《碣石調幽蘭》琴譜附錄中所列調名、曲名中有楚調,而其序中有:“丘公字明,會稽人也……妙絕楚調,於《幽蘭》一曲尤特精絕。”漢唐間西域音樂東漸,風靡一時,宮廷範圍中,傳統的楚調日趨罕見,唯琴曲尚存。

漢代百戲是指一百種戲嗎?

百戲,又名散樂。它是雜技、歌舞及民間各種新的音樂技藝的總稱。

百戲在漢代宮廷和達宮貴戚之家頗為流行。長安與洛陽兩地的平樂觀是表演百戲的重要場所。東漢李尤的《平樂觀賦》就講到觀中表演戲車高撞、馳騁百馬、烏獲扛鼎、吞刀吐火、陵高履索、飛丸跳劍、魚龍曼延等雜技的情景。此外,不少貴戚家中都蓄有專門表演百戲的倡優。如西漢末年外戚王鳳及王氏五候,即以“僮奴以千百數,羅鍾磐、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聞名於時。一般“富豪吏民”也往往“蓄歌者至數十人”。(《漢書·貢禹傳》)

西涼樂是哪個地方的音樂?

前期時期,大將呂光受命出兵西域,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帶回西域樂工隊和琵琶、笙、笛、簫、銅鈸等樂器。從此,龜茲樂在河西走廊一帶傳播開來。後來,龜茲樂還與漢族音樂融合,形成了“西涼樂”。拓跋燾平定河西地區後,西涼樂傳入中原,引起轟動,後來成為中原王朝樂舞中的精華,具有非凡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

諸宮調指的是什麼?

諸宮調是北宋時興起的一種說唱技藝。有說有唱,以唱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種宮調的若幹不同曲調組成,故稱為“諸宮調”,亦稱“諸般宮調”。諸宮調演唱以唱為主,每段曲詞唱完後,有較短的說白,以便另起宮調接唱下曲。每段曲詞都組成套曲,僅個別處用單曲演唱。由於曲體宏大,曲調豐富,可以說唱長篇故事,表現曲折複雜的故事情節,比以前的說唱形式發展了一步。它的組曲形式對後世的戲曲音樂特別是元雜劇的音樂產生過直接的影響。

唐代大曲是指一種酒嗎?

大曲是中國古代大型音樂舞套曲。漢魏已有相和大曲與清商大曲,直至隋唐,經過曆代的繼承與發展,大曲已達到成熟階段。

唐代大曲,簡稱“大曲”。它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礎上,繼承了漢魏以來清樂大曲的傳統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大型歌舞曲。唐代的歌舞大典是當時最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大曲的曲式,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組成。“散序”是一種散板的引子,以器樂演奏為主。“歌”又稱“中序”,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為主,並配有舞蹈。“破”以快速的舞曲為主,有時也配有歌唱。唐代的歌舞大曲種類之繁,數量之多,也堪稱一絕。中唐崔令欽著述的《教坊記》是唐代教坊活動的重要記錄,其中所記大曲有46個,一般的曲名有278個。大曲的盛行與唐代詩歌的盛行密切相關,大曲的歌詞往往截取詩歌的片段,如《伊州》詞取自王維的《渭城曲》。詩作中描寫大曲的也頗多。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曲》,王建《霓裳辭》都是描寫大曲《霓裳》的。

雙簧戲是誰定的名?

“雙簧”有兩個解釋,一個是管樂器中有雙簧片的一種,常叫“雙簧管”;另一個是中國源於北京的一種曲藝名字,由前麵的一個演員表演動作,藏在後麵的一個人或說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麵的演員在自演自唱一樣。

“雙簧”作為一種節目,是由慈禧太後定名的。據說早年有位此京唱單弦的曲藝演員叫黃甫臣,他唱的單弦曲藝小段,不僅聲音洪亮,抑揚頓挫韻味十足,而且動作精湛得體,內容風趣幽默,很受西太後賞識,當然常召進宮去為她表演解悶。

一次慈禧太後又想聽黃甫臣的單弦演唱,於是傳下懿旨,召他進宮表演。但是,偏偏不巧,黃甫臣接了旨意要去表演之際,感冒咳嗽,噪音不僅沙啞難聽,而且幾乎發不出聲來。臨時打退堂鼓,怕太後怪罪;去唱吧,卻沒聲音,更要被責罰。黃甫臣的兒子是門裏出身,當然唱功也幾可亂真,他對父親說:“我藏在後麵唱,你在前麵做動作表演好了。”二人隻好用此法應付。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慈禧太後聽得——十分開心。不過,演到最後,還是被發現了,父子倆跪地請罪,西太後卻因看得分外高興免了罪,賞賜了銀子說:“別看你們演的是雙簧,反而更精彩呢!”從此,“雙簧”形式的節目流行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