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中醫·文娛】(5)(1 / 3)

(8)以民間傳說故事命名。如牽牛子,傳說是田野人服此藥後病愈,牽牛酬謝而得名;如淫羊藿,陶弘景說:“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蓋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如禹餘糧,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將餘糧拋棄在江邊和山岡上,後來變成一種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的良藥,所以人們稱為。禹餘糧”;石榴,別名安石榴,傳說為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從安石國帶回,故取其名。

(9)以藥物功效命名。防風能治諸風頭痛;澤瀉能泄利水濕;益母草能治婦科病;千年健能“祛風延年”;遠誌能益智安神強誌;骨碎補能活血壯筋、續骨療傷;孩兒參用於補益兒童氣虛等。

(10)以炮製方法命名。炮製方法不同,藥物功用有別,故在藥名前多冠以“炮製”名,如炙甘草、水飛滑石、酒大黃、焦白術、煆龍骨,鹽知母、血餘碳、法半夏、煨葛根、炮幹薑、朱茯苓、巴豆霜等。

(11)以譯音或諧音命名。有些藥材,國內不出產,多從國外進口,因而常用譯音,如畢駁,產自印度,稱為“畢駁梨”,進內地後則直呼“畢駁”。其他還有阿魏、訶梨勒等,都是根據譯音得名。有些藥材則由諧音轉化而來,如三七(山漆)等。

此外,尚有以大小命名,如大棗、大薊、大戟、大茴香、小茴香、小薊;因儲久而命名的,如陳皮、陳倉米;藥材珍貴難得或高效者,其命名常加寶,如馬寶、狗寶。

中藥也會被“改名換姓”嗎?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就連一些中藥也是難逃“劫難”。下麵這些中藥就是為了避諱某位君主而被迫“改名換姓”的。

(1)山藥。是一味補脾益腎的佳品。在曆史上經曆了2次改名換姓。山藥入藥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其名為“薯蕷”。到了唐代,為了避諱唐太宗(李豫)之諱(因“蕷”與“豫”同音),改名為“薯藥”。到了宋代,又為了避諱宋英宗(趙曙)之諱(因“薯”與“曙”同音)而改名為“山藥”,並一直沿用至今。

(2)元參。具有滋陰降火作用的玄參,其入藥始見於《神農本草經》。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參”之名。到了清代,因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改“玄”為“元”。“元參”之名便由此而得。

(3)元明粉。是從中藥芒硝中提煉所得,又被稱為“風化硝”。在清代,遭受了與玄參相同的命運,因避諱康熙皇帝(玄燁)之諱,改“玄”為“元”,故得名“元明粉”。

(4)延胡索。常常用來治療胃脘痛的延胡索,在曆史上也經曆了數次的“改名換姓”。早在南北朝時期該藥已開始入藥,名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見於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元代名醫王好古日:“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諱,改玄為延也。”該藥因此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稱其為“元胡索”,現常簡稱為“元胡”。

人體到底有多少種藥物呢?

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收錄了人體中的藥物達三十五種之多,人體中的這些藥物應用於臨床已有好幾千的曆史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其應用範圍不斷拓寬,為人類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做出新的貢獻。

(1)胎盤。藥名紫河車。將胎盤洗淨曬幹,研碎成胎盤粉。性味甘、鹹、溫。功能:補氣、益精、養血。用於虛脫、盜汗等。

(2)臍帶。藥名坎氣。取新生胎兒的臍帶洗淨,與金銀花、甘草黃酒同煮後,取出烘幹入藥。味甘、鹹而性溫。功能:補腎納氣、斂汗。治氣血不足、腎虛咳嗽等症。

(3)指甲。藥名人退,性味甘、鹹、平。主治鼻血、血尿、中耳炎、目翳障和扁桃炎等症。

(4)尿液(以10歲以下童尿為佳)。性味鹹、涼,有滋陰降火、止血消瘀之功效。治療肺結核咯血、潰瘍病內出血、崩漏、磷化鋅中毒,另外,用尿液還可預防麻疹等。

(5)人中白。為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味鹹、性寒。有清熱降火消瘀功效。治勞熱、肺瘺、衄血、吐血、喉痹、牙疳、口舌生瘡等症。

(6)秋石。為人中白和食鹽的加工品。功能:滋陰降火,可治骨蒸勞熱、咳嗽、咳血、咽喉腫痛、噎食反胃、遺精、白濁、膏淋、婦女赤白帶下等症。

(7)頭發。又名血餘炭。味甘、性溫。功能:消瘀止血。可治療吐血等諸種血症。

(8)人乳汁。味甘鹹、性平。功能:補血、潤燥。治虛勞、贏瘦、虛風、癱瘓、消渴、大便燥結、血虛經閉、目赤眼昏等,還可治電弧光引起的眼睛紅腫多淚。

(9)人中黃。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兩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糞缸中,立春時取出,陰幹,破竹取甘草末,曬幹備用。這種甘草末,稱為人中黃。味甘、性寒。功能:清熱涼血解毒。治寒熱病、大熱煩渴、熱毒斑疹、丹毒、瘡瘍等症。

(10)唾液。唾液的功效是多方麵的,它不僅是“藥中之王”,而且還冠以“殺菌之首”。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使細菌裂解,從而起到殺滅細菌的作用;其中的黏蛋白,可中和胃酸,能預防胃炎,胃潰瘍。人們常見貓狗等動物受傷後自己用舌舔傷口,不日傷口即可痊愈,這是溶菌酶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