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有哪些習俗?
在舊時,人們看病的時候,如果在路上遇到了熟人,忌諱說去看病或是請醫生看病,而要說成是“看醫生”。把看病說得好像是要探親訪友一樣。民間認為人們在外麵說自己生病,就會被鬼祟聽到,並乘虛而入,使病人惹上“邪氣”,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其實世間並沒有什麼鬼祟,這種習俗的形成,更多的是滿足人們想要討吉利的一種純粹的心理安慰。而病人也忌諱結伴去醫院或診所看病,認為這樣會使病情加重或沾染上其他疾病,是不吉利的,而病人本身體內抵抗力不強,如果再有患傳染病的病人在其中,確實會不利於治療,所以說這樣的忌諱還是有道理的。
買藥有哪些習俗與禁忌?
在買藥的時候,民間忌諱說“買藥”,而要說“撮藥”。因為買都是買自己喜歡的、對生活有利的東西,是出於本意而購買的。唯獨這“藥”,雖然需要花錢購買,卻並不是出於本意,沒人願意得病,買藥也實屬無奈。因為人們無法對病痛表示“憎恨”,就將矛頭轉移到了“藥”的頭上,借此表示對生病的厭惡,以及圖個吉利,希望將來不再得病。
按照藥方抓好藥後,藥包也是很有講究的。舊時民間在抓藥後,通常要提著藥包直接回家,而忌諱到處亂走,尤其忌諱提著藥包串門。人們通常認為藥包和藥品是疾病的象征。提著藥包上門,主人就會認為是疾病上門的征兆,是非常不吉利的。如果一定要在這期間到別人家中去,藥包一定要懸掛在門外,不可以帶入門檻。把藥包提回家中.忌諱將藥包直接放到鍋台、窗台或者灶台上。尤其忌諱將藥包放在灶台上,俗稱“藥不上灶”。舊時民間認為灶台是飯菜出爐的地方,吃飽飯才能保證健康無病。而將藥包放在灶台上,就象征著吃藥就如同一日三餐一樣頻繁,這當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即使要在火上熬藥,人們也很少把藥包放在灶台上。
藥鋪經營有哪些禁忌?
藥鋪不同於其他商業行當,它有很多獨特的習俗與禁忌。
年初進貨的時候,藥鋪通常要先購進胖大海、大蓮子,希望能夠“大發大利”。進藥鋪的學徒,必須要送上“萬金枝”、“金銀花”和“金鬥”等藥材,取黃金銀子之意,或是送“柏子仁”,因“柏子仁”樣子像米粒,來象征著學徒能夠認真細心的意思。在稱呼藥名的時候,都要講究討彩頭。如連翹稱“和合”,紅毛大戟叫“大吉”,茱萸稱為“如意”,貝母稱為“元寶貝”,橘絡叫福祿,陳皮稱頭紅,橘紅則叫做“大紅袍”。總之,隻要能夠和“吉利話”挨上邊的藥材,都要討彩頭,以求生意紅火。
藥鋪的夥計在賣藥的過程中,忌諱嗅藥。民間認為被嗅過的藥就會失去藥效。賣藥的時候也不能說賣藥,而要說成是“送補藥”。
藥鋪裏非常忌諱冷清,所以在藥鋪裏通常要“三響”備齊。所謂“三響”,是指算盤響、衝臼響、碾槽響(衝臼和碾槽都是舊時藥鋪中做藥的工具),以顯示藥鋪的生意興隆和夥計們的精神振奮。
藥鋪在賣藥的時候,還有“三不撿”的習俗。所謂“撿”,也就是賣的意思。即在賣藥的時候,處方不明不撿,分量不準不撿,藥名不符不撿,以顯示藥鋪的信譽。這雖然是舊時習俗,卻很值得當今的醫藥企業學習效仿。
藥鋪忌諱髒亂。藥是救人脫離病痛的入口之物,因此藥鋪必須要幹淨清潔,適合存放藥物。有名的店鋪,通常櫃台內外都講究整潔、衛生而有條理,各種應用的器具,如壓方、風擋、算盤等,不用時都應該隨手放在櫃台的抽屜裏。而裝藥的瓶、罐、櫥都要放得井然有序,用後要隨手關閉,以免跑了藥味。
藥鋪櫃台為何要放石獅子?
一些地方的藥鋪櫃台上還經常放上一尊很小的石獅子,稱為“花蕊”。
民間傳說“花蕊”是當年協助神農品嚐百草的神獸。後因也品嚐了斷腸草而死去。為了紀念花蕊的功績,後世就將它的形象作為藥鋪不賣假藥的標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花蕊是舊時未婚先孕的女子的家人為其抓藥時難以啟齒的暗示之物。
傳說在唐太宗的時候.太宗未婚的公主有病,太醫都診斷為懷了孕,太宗不信,就請當時的名醫孫思邈來診斷。孫思邈斷後認為公主是因為在禦花園遊玩的時候觸動了“靈氣”,是花蕊撲身,所以將來必會生下一尊石頭獅子,並勸太宗“不必驚慌,所生石獅子可送與臣,自有妙用”。此後,公主果然生下一石獅子,唐太宗就將其賜給了孫思邈,並封他為“藥王”。而石獅子也因此成了藥王為未婚先孕者治療和保守秘密的信德證物。過去為未婚先孕者到藥鋪抓藥時,將手按一下櫃台上的石獅子,藥鋪的夥計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不做聲張,暗自取藥,以保護其隱私。
抓藥時有哪些習俗?
舊時藥鋪通常管理嚴格,整個抓藥過程很有規律,以防止差錯。無論是生客熟客,一律不準進入櫃台之內,所以藥鋪中的櫃台又叫攔櫃。夥計收到藥方,就開始抓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