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眼淚。淚水有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
秦王試劍草是秦始皇發現的嗎?
傳說隋朝末年,隋煬帝荒淫無度,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山西太原唐王李淵揭竿而起。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帶領兵馬,所向披靡。一日,他令部隊在西山寺前小憩,忽見西山寺上洞中住著一個千年古猿。那古猿看出李世民乃真命天子,就獻上一口寶劍,秦王接過寶劍一看,果然十分鋒利。忽然,秦王不小心割傷了手,鮮血直流,秦王隨手丟了寶劍,恰好丟在大古猿的腳上,也割了一道口子。古猿不慌不忙在寺廟牆腳下扯了一把野草,用雙手揉了揉敷在傷口上,血就止住了。秦王也仿效古猿的做法,果然靈驗。後來,秦王在東征西討的戰場上就是靠這種草藥治好了士兵的傷口。將士們為了感謝秦王的恩德,將這種草藥命名為“秦王試劍草”。又因為草藥的葉兒像鹿蹄,亦稱“鹿蹄草”。
金寄奴是誰發現的?
南北朝時宋開國皇帝劉裕,小名寄奴。劉裕年幼時家裏很窮,經常靠他去割野草做煮飯燃料。傳說有一天,劉裕在割草時看到一條巨蟒,他用柴刀去砍,蟒蛇受了傷,一閃身就不見了。次日,劉裕又去砍柴,忽聞密林深處有杵臼聲,他尋聲前去,見兩個青衣童子在搗藥。劉裕問他們搗藥做什麼用,那童子道:“我家主人(蟒蛇)昨日被人砍傷,要這種草藥敷治。”劉裕聽到這裏嚇了一跳,忍不住叫了一聲,嚇得兩個童子急忙逃竄,丟下了草藥。後來劉裕馳騁疆場,在南征北戰中,他用這種草藥治好了不少受傷戰士。然而人們卻不知道這草藥叫什麼名字,大臣們提議:“這草藥是皇上發現的,就以劉寄奴作為藥名吧!”因劉字繁寫為卯金刀,故又名為“金寄奴”。江東人又呼為“烏藤菜”。
骨碎補真能把碎骨補起來嗎?
五代十國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也命名了一種草藥。一天,衛士們圍著狩獵場,爭看皇帝射鹿。皇帝果然箭無虛發,射中了鹿的後腳,頓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正在得意間,突然從山穀樹林中竄出一隻凶猛的金錢豹,嚇得皇帝寵妃從馬上摔下來,把左腳脛骨摔成骨折。皇帝心裏很著急。正在這時,一名出身民間草醫的衛士跪在皇帝麵前說:“萬歲切勿受驚,奴才還認得點草藥,保娘娘平安無事。”說完,便從山岡上采來草藥,搗爛敷在皇妃的傷口上,很快血住痛止,不幾日,便可行走自如。皇帝大喜,問衛士此草藥叫什麼名字。衛士說:“啟稟萬歲,此藥尚無名字,請皇上恩賜。”皇上捋著胡須,笑著說:“此藥能把碎骨補起來,就叫‘骨碎補’吧。”後來,李時珍又根據其形狀將其命名為“猴薑”。有的地方叫“胡孫薑”或稱“石毛薑”。
為何說煎藥叫煎茶?
閩南人、中國台灣人習慣把“煎藥”叫“煎茶”,服中藥湯叫“吃茶”,這與當地人崇尚吃茶有關。茶最初是被當作藥物使用的。閩、台民間在生活中把它看得比大米還重要,從古到今一直叫茶葉為“茶米”。這裏的功夫茶飲譽全球,味道初喝起來比藥湯還苦。但小孩子從小受到熏陶,有吃苦的習慣,對一些不怎麼苦的中藥湯反而畏懼。因而做父母的就騙說中藥湯是茶,一聽說是茶,小孩子就無所畏懼了,再苦也成了“茶”。
“捶龍”是如何驅病魔的?
“捶龍”是中國台灣、閩南一種古老的“捶打療法”。在當地,勞累的人們回到家中,覺得腰酸背痛、困乏疲憊時,往往要呼喚晚輩:“過來!給我捶龍!”晚輩人就攥著一雙小拳輕柔有節奏地在肌肉勞損部位捶打起來。為何謂之“捶龍”?原來當地人把周身12條經脈視為盤繞人體的“龍”。捶龍療法使繃緊的肌肉、經絡得到振動,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因而周身輕鬆,精神大振。
診療有哪些習俗?
醫生通常是忌諱直接進入患者的房中就診的。在舊時民間,醫生到了病患的家裏,一般先是隨便談談天,簡單問明病人的病情,然後才會問是否可以進入病人的房中進行治療,經過主人的允許,才可以進入。如果不便入房,就要請病人在大堂就診。但如果病人是女子,即使醫生被允許進入房內就診,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並不能像平常一樣“望聞問切”,而是醫生與病人之間要隔著一層帳子,在診脈時,病人從帳子裏伸出一隻手來,診了一隻手,又換另一隻,直到需要看看喉嚨時,才肯將帳子打起。可見當時就是醫生診病,也有著嚴格的男女界限。
開藥方有哪些習俗?
在舊時,民間醫生還有“施藥不施方”的習俗。所謂“施藥不施方”,就是醫生通常隻給病人用藥,甚至會無償送給病人藥物,卻絕不能將藥方輕易給人。因為醫藥行業認為如果將象征著治療方法的藥方傳給別人,就是將自己的醫術或是賴以生存的行當交給了別人,會砸了自己的飯碗,是很不吉利的,曆以多有忌諱。
此外,醫生給病人開藥方的時候也有講究。通常是要“開單不開雙”。也就是說開藥的時候隻開三、五、七味或帖而避免二、四、六等雙數。醫藥行業裏認為開藥開雙數,病人家裏會禍不單行,還會有別人生病的情況,所以是不吉利的。
舊時醫生很忌諱看到將死或已經死亡的病人。如果醫生來到了病人家裏,看到病人即將死去,而且確實無法救治,醫生通常會就此離開,認為如果看到病人死了,就會被邪氣纏身,不吉利。而如果當醫生趕到病人家中的時候,病人已經死去。那病人的家屬還要給醫生披紅戴花,以除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