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人類的一大天敵。古代因條件所限,疾病更是人們的嚴重威脅,所以人們對救死扶傷的醫生極為崇敬,視若再生父母。對那些妙手回春的名醫,更視若神明。北方神醫有扁鵲、華佗、孫思邈等人,在南方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神醫,他就是保生大帝吳夲(tao)。
保生大帝又叫“大道公”、“吳真君”,他姓吳名卒,宋代福建龍海縣白礁人。出身寒微,自幼資質過人,博覽群書,精於采藥煉丹和針灸。他四處行醫,治病如神,療治婦女奶瘡最拿手,是個乳疾專家。當時著名的黃醫官、程真人、鄞仙估等人都是他的弟子。他桃李滿天下,並有醫書傳世。
據說仁宗的母親患了乳疾,宮中的太醫也束手無策,後來把他請去治療,藥到病除。仁宗大喜,要他留在宮中做禦醫,他對皇上說:“我誌在修真,慈悲濟世,榮華富貴非我所願。”宋仁宗聽了很受感動,也就沒再勉強。他回到民問,以自己的針灸絕技救活了許多人。去世後,鄉親們在白礁村修了個祠堂秋龍庵閹來紀念他。後來,高宗聽說這位民間醫生治好了老祖宗的病,就命人在秋龍庵原址重建了一座輝煌的宮殿武廟宇,即白礁慈濟宮。
到了明代,吳卒的再傳弟子又治好了永樂皇後的乳疾,永樂帝特意命人雕琢了一隻石獅——“國母獅”,專程運到福建慈濟宮,送給已成神的保生大帝。這隻奇特的國母獅如今尚在廟中,石獅右掌高擎著吳卒的印鑒。
佩香囊真的能祛病強身嗎?
端午節前後,人們除了吃粽子、插艾葉以外,還要給孩子們帶上香囊。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現在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袋的習俗。
我國醫學界對傳統香袋的配方進行研究,作了許多藥理試驗,表明這種芳香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可興奮神經係統,不斷刺激機體免疫係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生長的作用,可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同時,藥物氣味分子被人體吸收以後,還可以促進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從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強食欲。現在,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現,經常將香囊(袋)置於兒童的衣兜、枕邊,對於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腦膜炎、麻疹等傳染病均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的功能。
中草藥名是怎麼來的?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中草藥的認識和應用的增多,在《中藥大辭典》中收載的中草藥已有5767種。中藥雖品種繁多,來源較廣泛,但其命名都有一定的來曆和意義,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1)以產地命名。如川連、川芎、川貝母等,皆因主產於四川而得名;廣藿香、廣皮、廣木香產於廣東;建曲、建澤瀉產於福建;雲茯苓產於雲南;關防風、關黃柏產於東北地區,因而得名;阿膠,因出產於山東省東阿縣,故得其名;信石出信州,故名;蘇合香,因產於古蘇合國而得其名。
(2)以氣味而命名。某些藥物有特殊的氣味,則按氣味特點命名,具有芒香氣味者如木香、藿香、丁香,茴香、乳香、沉香等;臭氣難聞的有臭梧桐、臭牡丹、臭阿魏等;有甜味的如甘草、甘鬆;苦味的如苦參、苦楝子;辣味的如細辛、辣椒;酸味的如酸棗仁;鹹味的如鹹秋石;淡味的如淡竹葉;五味俱備的如五味子。
(3)以顏色命名。許多中藥具有各種天然的顏色,因此,藥物的顏色也成了藥名的來源之一。如紅色的有紅花、赤芍、丹參等;黃色的有黃柏、黃連、黃芩、大黃等;青色的有青皮、青蒿、青黛等;白色的有白術、白芷、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醜、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4)以藥物的生長特點命名。如半夏,農曆五月間成熟,恰巧是夏季過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枯黃萎謝而得名;忍冬藤,因經冬不凋而得名;萬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冬蟲夏草,因其冬為蟲,夏為草,成蟲體與菌座相連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實而得名。
(5)以形態命名。如牛膝,因其莖節粗而膨出,狀似牛的膝關節而得名;白頭翁,則以其“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而得名;狗脊,因其根上有金黃色的茸毛,酷似狗脊而得名,真是栩栩如生。其他如馬兜鈴、連翹、兩麵針、八角蓮、木蝴蝶、七葉一枝花等也皆以形態而得名。
(6)以藥物發現人的名字命名。如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因發現刀槍箭藥,一敷即愈,人們便將此藥喚“劉寄奴”;俗傳潘州郎中郭使君,治療小兒疾病多采“留求子”,後醫家便稱此藥為“使君子”;何首烏,因順州何田兒老來無子,服用此藥後須發皆黑,老來得子,壽綿百餘歲,故將此藥取名“何首烏”。
(7)以入藥部分而命名。植物藥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之別,動物也有皮肉骨內髒之異,故其入藥部分可作命名之依據,如麻黃根、葛根藥用其根;蘇葉、桑葉、荷葉、側柏葉均用其葉;蘇梗、荷梗、藿梗均用其莖梗;萊菔子、白芥子、牛蒡子用子而名;金銀花、旋夏花、菊花、玫瑰花用其花而名之;枳實、芡實均用其果實。動物藥中有刺蝟皮、虎骨、熊膽、獺肝、犀角、羚羊角等名稱,均以其入藥部分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