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本書還對中暑死、凍死與燒死等高低溫所致的死亡征象作了描述,對現場屍體檢查的注意事項作了係統的歸納。
《洗冤集錄》是中國古代一部比較係統地總結屍體檢查經驗的法醫學名著。它自南宋以來,成為曆代官府屍傷檢驗的藍本,曾定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檢驗的準則。在中國古代司法實踐中,起過重大作用。
倒藥渣是怎麼回事呢?
在我國的許多地方至今還流行著一種“倒藥渣”的習俗,就是病家把煎過的藥渣,倒在過往行人的岔路口,讓千人踏、萬人踩,因為據說,這可以驅病出門,托人消災,或被行人帶至別處,不再作怪害人,病人能夠盡快痊愈。其實這隻不過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慰,並沒科學依據。
相傳,唐朝有個名叫韋慈藏的郎中,醫術精湛高明,凡他看的病人.3天內準能治好。皇上知道後,傳旨請他去做太醫,他不願當官,便婉言謝絕。他心裏想著的是廣大窮苦百姓。
他常常背著藥囊,領著一隻黑狗,跋山涉水,走鄉串戶,為老百姓看病。他告訴大家,誰家有了病人,隻要把藥渣倒在門口,他的黑狗就能嗅到藥渣的氣味,領他到患者跟前,為其看病。就這樣,他不知治好了多少人。
後來,韋慈藏死了。老百姓把藥渣倒在門口的習慣卻沒有停止,而且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了。
“倒藥渣”的傳說實不足憑,我們姑且把它當做一種文化現象來欣賞。歸根到底,還是個藥渣的處置問題。煎完湯藥後,自然要把煎取藥汁後的藥渣倒掉,但對有毒中藥則應埋掉。
奇香和奇臭的中藥為哪些?
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內藏的奧妙無窮,有草木花果、飛禽走獸,而且品類非常繁雜,無所不有。酸甜苦辣鹹澀,無味不具。香者沁人心脾,臭者掩鼻不及。比如麝香與阿魏,奇香奇臭,各有奇用。
芳香藥物中,麝香為香中之香,其香濃烈持久,馥鬱特異。麝香是鹿科動物麝雄體香囊內的分泌物,每逢求偶佳期,雄麝的香囊內便散發出奇芳異香,引誘雌麝與之相愛交配,以繁衍後代。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另外還含有脂肪、樹脂、蛋白質、無機鹽類等,是開竅、通經、活血、散淤的珍稀藥材。麝香的名貴可與黃金媲美,每公斤達數萬元。臨床上常用於各種腫瘤、癌症的治療,與其他藥物配伍後製成消瘤散,有良好的消腫止痛效果。有很多病人患腦出血、腦栓塞等造成身體半身癱瘓,恢複起來很慢,治療很難。應用麝香配合治療,往往能收到良效。有些病人患麵神經麻痹,口角歪斜,影響生活美觀,給病人造成痛苦,應用吊腺風膏加入麝香粉外敷,病人恢複很快,受到病人的歡迎。
阿魏是中藥中最奇特無比的,以奇臭聞名。它之所以臭,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為有強烈臭氣的有機硫物。要使用阿魏就不能嫌它臭不可聞,最臭者為最佳,不臭則不能治病。臨床中常用於治療抑鬱症、精神病症、癲癇、昏厥等症,可以祛除痰涎,醒腦開竅。
“衛生”一詞是如何來的?
據醫學史研究,人們發現“衛生”這個醫學名詞其實就從古代醫書中常出現的“養生”一詞上麵逐漸演化而來的。
“衛生”這個詞最早出現於《靈樞》中。隋代楊上善編注的《黃帝內經》(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基礎理論著作)將《靈樞》、《素問》合纂為一書。而《靈樞》的成書年代是在戰國時期,其流傳則在戰國以前。這一點被目前醫學界所公認。所以,“衛生”這個詞可能是在戰國時期有的,當然也不排除後人的添加之嫌。
另一種說法認為“衛生”一詞應該源於《莊子·庚桑楚》:“南榮趎目:‘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
古代醫生的稱謂有哪些?
疾醫:周代醫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內科醫生。
醫師:首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典籍中。
太常:醫官名,秦置奉常。公元2世紀中葉,漢景帝改稱太常。至西漢時,設太常、少府官職,屬於太常的為百官治病,屬於少府的為宮廷治病。
藥醫師:我國唐代已設藥醫師(後稱藥師)負責采辦藥品。
太醫令:東漢曹魏時設置,隋唐改稱太醫署令,是管理醫療的職官。
太醫博士:北魏置太醫博士以教子弟。
醫生:此稱呼始於我國唐代。
醫士:本名首見於我國北宋。
郎中:始於我國宋代,始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說藥》有揚郎中、綠郎中,我國南方各省皆稱醫生為郎中。
大夫:始於我國宋代,見洪邁《容齋二筆》卷十六。今北方仍確稱醫生為大夫。
院使、陷唐設有太醫署,宋有醫官院,金代始改稱太醫院。明清相沿,長官稱為“院使”,下設禦醫、吏目、醫士數十人,主要為宮廷、皇族服務。
禦醫:即皇帝內廷供奉的醫生。
醫生之神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