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中醫·文娛】(2)(2 / 3)

(4)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陰派鼻祖朱丹溪,世居浙江義烏丹溪,因而後世尊稱為“朱丹溪”。

(5)汪石山。明代汪機為一代名醫,祖居安徽祁門縣石山,自號“石山居士”,後人則稱他“汪石山”。

(6)外科鼻祖。漢代華佗因在外科手術方麵的突出貢獻,被後人稱為“外科鼻祖”或“外科聖手”。

(7)張熟地。明代醫學家張介賓為“溫補派”代表,善用中藥熟地黃,他創製的“新方八陣”中,補陣共有29方,用熟地黃的方子竟達22個,療效顯著,故時人稱他為“張熟地”。

“藥鍋”為何又稱“急銷”?

由於地域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對藥具的使用和叫法也不盡相同。北方人習稱藥鍋,南方人習稱藥罐,而在我國台灣、粵東和閩南地區,人們則把藥罐習稱為“急銷”。為什麼把它叫成“急銷”呢?還有一段傳說。

宋景祜元年,閩南、台灣一帶瘟疫流行,名醫吳本帶領徒弟采藥治病,救人無數,被海峽兩岸同胞尊稱為“醫靈真人”。當時患者太多,所用的藥罐太雜,質料不一,有的產生副作用。吳本聞訊心急如焚,趕到粵東聯係燒製了陶製藥罐投放市場以應急需。當時,老百姓聞“藥”色變,不愛稱其為藥罐,經銷的商販也擇不出個恰當名稱,吳本便說:“眼下此物正急用,就姑且叫‘急銷’吧!”從此“急銷”作為藥罐的代稱,便在閩中、台灣民間叫開了。

“藥王”究竟是誰?

“藥王”,由中國古代曆史上或傳說中的名醫演化而來,人皆恭而敬之。但藥王究竟指何人,典故出於何處,則眾說紛紜。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藥王,其原型亦有所不同。“藥王”一名,最早見於東晉時佛經譯本中的藥王菩薩。藥王菩薩慈悲為懷,救人危難,故民間常把同樣能救人危難的醫生比喻成藥王。藥王被民間奉作醫神,最遲出現在宋代。

有人認為:藥王是神農,傳說他嚐百草,“首創醫藥,世稱藥王;後遂以藥王為頌神醫之稱”。(《辭海》1939年版)

南宋時藥王的原型有韋善俊(唐代賣藥神仙)和韋慈藏(唐代禦醫),元代則將韋古(唐代疏勒國人)作為藥王原型。此時藥王的形象均為有黑犬隨行之仙醫。明清各地的藥王廟眾多,廟中的藥王也非指同一神。其中主要的藥王有:河北任丘(古鄚州)藥王廟祭祀的戰國時的名醫扁鵲,河北安國等地的藥王廟祭祀的皮場王;北京等地的藥王廟是由元代三皇廟演變而來的,除祭祀三皇之外,還祭祀曆代名醫;其中藥王韋慈藏、孫思邈列於諸名醫之首。

清代以後民間所稱的藥王大多為唐代名醫孫思邈。根據民間有關孫思邈的傳說,藥王的塑像大多為孫思邈坐虎針龍之雄姿。古代藥王原型雖各有不同,但在民間,藥王成為人們祈求安康、祛病禳災的精神寄托,同時也反映了民間對曆代名醫的紀念和尊崇。

中醫“免疫”思想從何而來?

在我國醫學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我國最古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藥”,藥沒有“毒”性就治不了病。最早把這種免疫思想付諸實踐,並最早從事免疫學研究的先驅,是東晉名醫葛洪。

葛洪,字稚川,別號樸子。他從小就喜歡讀醫書和煉丹書,長大後,更在熱衷於煉丹術的同時,潛心研究醫術,並成了東晉有名的醫學家,老百姓有什麼急病重病,常找他來醫治。

一天,有位40多歲的老農急匆匆地來到葛洪的家,焦急地對他說:“我的獨生兒子被瘋狗咬傷了,請您給想個辦法,救他一命。”葛洪聽了這話,也很焦急。因為他知道,人若是被瘋狗咬傷,會非常痛苦,受不得半點刺激,哪怕是受到一點光,聽到一點聲音,都能引起抽搐,煩躁,尤其是怕水。聽到水,談到水,見到水,都會立刻咽喉痙攣。發病幾小時內便可迅速死亡。葛洪在腦子裏搜索著各種各樣的藥方,但很遺憾沒有一個藥方能治這種病。忽然,他有了主意:古人不是提倡用“以毒攻毒”的療法治病嗎,為什麼不能用瘋狗身上的毒物來治這種病呢?想到這兒,他便對老農說:“現在也沒別的什麼好辦法。不過,我想用瘋狗的腦髓塗在你兒子的傷口上,或許能讓他脫離危險。”

老農回到家後,如法行事。沒曾想,還真管用,病人竟沒發病。自那以後,葛洪又用這種方法給許多被瘋狗咬傷的人治過病,效果挺不錯。

近代醫學科學證明,在人被狂犬咬傷後,狂犬病毒便通過傷口浸入了人體。由於它與神經組織有特殊的親和力,所以導致狂犬病的發作。狂犬的腦髓和唾液中,均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存在。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巴斯德便是從狂犬的腦組織中分離出狂犬病毒,並把它加以培養,製成病毒疫苗,來預防和醫治狂犬病毒的。很顯然,巴斯德所用的原理同葛洪使用的方法基本相似,隻不過比葛洪更科學些,但從時間上來看,巴斯德的發明晚於葛洪1000多年。

哪些飛禽能入藥?

中藥來源廣泛,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其中飛禽入藥,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過下麵介紹的飛禽中,有的已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動物,不可任意捕殺。所介紹藥效,僅供開闊視野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