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江湖的鈴醫通常將手中所拿的串鈴稱為“虎撐”,這是為什麼呢?
孫思邈是隋唐時候的一位大醫學家,據說他的醫術太高明了,所以天上的龍和山裏的虎都來找他治病。有一天,孫思邈正在路上行走,一隻虎從後麵追了上來。孫思邈大吃一驚,要跑已經來不及了,他就趕忙把擔草藥囊的扁擔拿在手中,準備和虎搏鬥。可是奇怪,老虎追到孫思邈的跟前站住了,絲毫沒有傷害他的意思,眼中倒流露出哀求的目光。
孫思邈看了一會兒,明白了。這虎來此沒有傷人之意,看它那張著嘴、搖頭呻吟的樣子,肯定是口腔裏有病。孫思邈便不害怕了,他來到門口,向虎嘴裏一看,果然有一根長長的骨頭卡在了虎的喉嚨上。他順手摸起身邊一隻串鄉行醫時用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了虎口,一使勁,把那骨刺拔了下來,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磕在銅製的串鈴上,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
所以,後來鈴醫們都把串鈴叫做“虎撐”。骨刺取出後,老虎就地向孫思邈磕了三下頭,走進了山林。打那看見孫思邈進山采藥,那虎就來陪伴孫思邈,有時還讓孫思邈騎在它身上。
中藥店為何稱“堂”?
中國各地的中藥店,大多稱“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長沙的九芝堂,寧波的壽仁堂,濟南的宏濟堂,沈陽的天益堂,貴陽的同濟堂等。這個典故為何而來呢?這是出自漢末醫聖張仲景“坐堂行醫”的典故。 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年輕時從史書上看到春秋時的名醫扁鵲為人治病的故事,心裏很動,就拜同鄉名醫張伯祖為師,盡得真傳。後來,他官至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疫疾流行,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仍孜孜不倦地鑽研祖國醫學,終於著成我國醫藥史上的傑作——《傷寒雜病論》,同時為民治病,他還公然打破官府清規戒律,坐在衙口的大堂上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自稱“坐堂醫生”,以表示自己藐視功名、為民治病的決心。
後人為了學習這位名醫的高尚品德,就沿用這個名稱,一些行醫者也把自己的中藥店叫“某某堂”,意為像張仲景那樣不計名利、救死扶傷。
什麼是“四氣五味”?
四氣是指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能特征。能夠治療熱性病症的中藥,屬於寒性或涼性;能夠治療寒性病症的中藥,則屬於溫性或熱性。 五味指中藥的辛、甘、酸、鹹、苦五種味道。其中辛有發散、行血之功效,多用來治表症;甘有補益、和中等作用,用來治療虛症;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之類病症;鹹有通便瀉下及軟堅散結之功用,常用來治療有腫塊症狀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結核等;苦味有瀉火解毒和化濕的作用。
“懸絲診脈”是真有這回事嗎?
傳說,古時因為宮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別,禦醫為娘娘、公主們看病,不能直接望、聞、問、切,隻能用絲線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脈搏上,禦醫通過絲線另一端的脈象診治病情,俗稱“懸絲診脈”。“懸絲診脈”真的能看病麼?
那麼,曆史上是否真的有懸絲診脈之事?病人的脈象能否通過絲線傳導給醫生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有人在1968年請教過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舊時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曾給清廷皇室內眷看過病。他介紹說,這懸絲診脈可說是亦真亦假。所謂真者,確曾有其事;所謂假者,懸絲純粹是一種形式。原來,太凡後妃們生病~總是由貼身的太監介紹病情,太醫也總是詳細地詢問這些情況,諸如胃納、舌苔、二便、症狀、病程等。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有時太醫還要給太監送些禮物。當這一切問完之後,太醫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懸絲診脈時,太醫必須屏息靜氣,沉著認真。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臣屬對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時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藥不當而招禍。
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內,至今仍保存著一張陳禦醫為慈禧太後牽線診脈的照片。據說,那次慈禧患病,陳禦醫在既看不到她的神色,又木敢詢問的情況下,隔著帷帳在紅紗絲線上切了脈,並小心翼翼地開了3帖消食健脾藥方。慈禧服後果然奏效,並賜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塊。過了許多年,陳禦醫隱居後才透露了當時的真情。當他得到要為慈禧看病的消息後,便用重金賄賂了內侍和宮女,獲知慈禧的病是食螺肉引起消化不良,由此擬出藥方。
由此可見,懸絲診脈雖確有其事,但不過是一種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也是醫者受縛於封建禮教不得已而施展的一種騙術。如果太醫事先不通過各種途徑獲知詳細病情,那麼他再高明,也不會看好後妃們的病。
名醫都有哪些別稱?
祖國醫學源遠流長,曆代名醫輩出,其有各自的別稱,有的以官職稱名,有的以居地稱名,有的以醫術稱名,有的以用藥稱名。
(1)倉公。創立中醫“診籍”(相當於現在的病曆)而名垂青史的淳於意,曾做過齊國主管都城糧倉的“太倉長”,故後人稱之為“倉公”。
(2)許學士。宋代許叔微,多年研習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並加以闡釋,對祖國醫學很有貢獻。因他考中進士後做過翰林學士,故後人稱之為“許學士”。
(3)劉河間。中醫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寒涼派首創人物劉完素,家居河間府(今河北河間縣),故後人稱他為“劉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