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何稱“懸壺”?
古人行醫經常叫做“懸壺濟世”。懸壺濟世到底是怎麼來的,懸的又是怎樣的一個壺呢?這與古時候一個行醫的傳說有關。
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樓喝酒解悶,偶見街上有一賣藥的老翁,懸掛著一個藥葫蘆兜售丸散膏丹。賣了一陣,街上行人漸漸散去,老翁就悄悄鑽入了葫蘆之中。費長房看得真切,斷定這位老翁絕非等閑之輩。他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見老翁。老翁知他來意,領他一同鑽入葫蘆中。他睜眼一看,隻見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後來,費長房隨老翁十餘日學得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騎上如飛。
返回故裏時家人都以為他死了,原來已過了十餘年。從此,費長房能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行醫的標誌。如今,雖然中醫大夫“懸壺”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保留了下來。
中醫還有哪些別名?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我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第一個名字是岐黃。這個名字來源於《黃帝內經》。因其是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黃帝內經》為岐黃之術。自然,岐黃也就成了中醫的別名。
第二個名字叫青囊。現在知此名字並使用者甚少。它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據說,華佗被殺前,為報一獄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與他。華佗死後,獄吏亦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後人稱中醫為青囊。
第三個名稱喚杏林。這個名字的起始,也與三國有關。有資料介紹,三國時吳國有位名醫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廬山隱居。附近百姓聞名求醫,但董奉從不收取錢財,隻求輕症被治愈者種一棵杏樹,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種五棵杏樹。數年後,董奉門前杏樹成林,一望無際。從此,人們便喚中醫為杏林。
第四個名字稱蒼生大醫。唐代藥王孫思邈,醫德高尚,堪稱醫學界的典範。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若有疾厄(災難)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畢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後,自有慮吉凶,護惜身命。深心淒愴,勿避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成蒼生大醫。”後人對醫德高尚的醫生尊稱為“蒼生大醫”。
“大夫”、“郎中”稱呼如何來的?
我們通常稱呼醫生為“大夫”如張大夫、李大夫,那“大夫”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
古代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後來成為一般任官職者之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稱號,自宋代徽宗政和年間改定官階時,醫官是大夫以下的官階。翰林醫官院醫官就分為七級,官職有22種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因此,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醫生統稱為“大夫”,至今北方人仍沿稱醫生為“大夫”。
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相沿至今。
郎中是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在我國古人的習慣上,不論筆記或小說裏,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區別。一般設館治病的醫生,都稱為大夫;至於草藥店或上街高喊包醫奇難雜證的醫生,卻稱為郎中。所以後來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這個緣故。
《黃帝內經》與黃帝有關係嗎?
《黃帝內經》是我國古典醫籍中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現分為兩本書,一是《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二是《靈樞經》,簡稱《靈樞》。《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素”字,可作根本解釋;“問”就是黃帝問岐伯的意思。《靈樞經》中的“靈樞”二字,明代名醫張景嶽有這樣的解釋:“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人身屬於陽的精氣叫神,屬於陰的精氣叫靈,是說這本書論述了“神”與“靈”的關鍵扼要的內容。
顧名思義,“內經”是講內科方麵的疾病,據《隋書·藝文誌》記載,除了有《黃帝內經》外,還有一本《黃帝外經》。這兩本書是姊妹篇。看來,《黃帝內經》是針對《黃帝外經》說的。
那麼,在“內經”之前為什麼要冠上“黃帝”呢?
原來,黃帝是古代的帝王,姓公孫氏,又因他生於“軒轅之丘”,又名“軒轅氏”,再因建國於有熊,又名“有熊氏”。他戰勝了蚩尤以後,成為天子,“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所以稱“黃帝”。本書假托黃帝一問,醫學家岐伯一答的形式來論述,因此冠以“黃帝”二字,
《傷寒論》是何人何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