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驗屍的?
我國古代司法人員,在長期的法醫實踐中,形成一整套獨特的檢驗屍體傷痕的方法。
檢驗前,先準備些醋、蔥、川椒、食鹽、白梅等。因為人的皮膚有紅、黑二色,死後會泛出青色。假如驗屍時看不出傷痕,可在認為可疑的部位用水把皮膚灑濕,然後將蔥白打碎、攤開,塗在可能有傷痕的地方,再用紙蘸醋蓋上,約一個時辰除去,用水洗淨,傷痕則顯現。如果屍體上有幾塊青黑的地方,可用水慢慢滴注。假如是傷痕,皮肉就較堅硬,水滴便停滯不流,假如不是傷痕,皮肉上較鬆軟,水滴就會流掉。
檢驗屍傷和骨傷,如果在受傷的地方看不見傷損的痕跡,可以用糟醋洗敷屍體,把屍體抬到露天地方,用新油過的綢子或明亮的雨傘,張蓋在需要驗看的部位,迎著陽光,隔著綢或傘觀看,就能看見傷痕。如果是陰雨天,用炭火隔著照,效果一樣。這樣做後,如果傷痕還看不見,把白梅搗爛,攤在需驗看的地方,然後用糟醋洗敷,再隔著綢或傘照看。若仍看不見,就剝下白梅的肉,加進適量的蔥、川椒、食鹽等,合在一起研爛,做成餅子,放在火上烤得炙熱,再用一張紙貼在需要驗看的地方,把熟白梅餅放在上麵熨烙,傷痕就會顯現出來。這與現代法醫學上用紫外線光照射檢驗傷痕的道理一樣。
蒙汗藥是怎麼製成的?
在一些古典小說中,經常提到利用蒙汗藥來竊取錢財。對這一神奇的藥物,不少人認為純係無稽之談。其實,古人對蒙汗藥早就有過存疑和研究,並力圖解開蒙汗藥的謎底。檢核古籍,蒙汗藥的藥物構成有以下幾種說法。
(1)曼陀羅花,曼陀羅是一種有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季節開花,花冠呈漏鬥狀。許多古醫書記載,該花有致人昏睡的功效,這種麻醉劑主要用途在於服用後致睡以阻止針灸疼痛以及緩減傷痛。曼陀羅的葉、花、果、根均可作藥用,各部分都含有東莨菪堿、莨菪堿及少許阿托品等生物堿。這幾種生物堿都有麻醉作用。其中以花的含量為最高,約占0. 43%,這說明曼陀羅花的麻醉效果較葉、果、根更佳。到南宋時,以曼陀羅花作為麻醉藥用於針灸治療已經相當普遍。
(2)押不廬。周革草《癸辛雜誌》說:“回回國有藥名押不廬者,土人采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即活。”押不廬,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曾於以著錄。
(3)草烏末。顧名思義,草烏末就是用草烏研磨的粉末。草烏是中醫的常用藥物。據現代科學分析,草烏中含有烏頭堿,烏頭堿對人體的各種神經末梢及神經中樞具有先興奮後麻醉的作用,某種程度下相當於毒藥。
(4)醉魚草。又叫鬧魚草,馬錢科落葉灌木。花和葉含有醉魚草甙和醉魚草黃酮甙。其麻醉性能,對魚類尤甚。醉魚草對人類麻痹性能也很大,人誤食其花,不久便出現口幹舌燥、頭暈、胸悶、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等症狀。雖然主張“醉魚草說”不乏其人,但據蒙汗藥“醉人而不傷人”這一條來說,“醉魚草說”似乎不符。
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嗎?
東漢華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傳說華佗曾經試圖利用麻沸散給關羽刮骨療毒,被拒絕,關公在沒有接受麻醉的情況下進行了手術。後來華佗建議曹操利用麻沸散進行開顱手術,遭到曹操的猜忌而被處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獄卒的妻子燒掉,華佗的麻沸散配方就此失傳。
傳說麻沸散的配方由曼陀羅花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南天星1錢,共6味藥組成。還有說是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3兩、菖蒲3分組成。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唐代孫思邈曾編集一本《華佗神方》,裏麵有麻沸散配方的記載,其組成是羊躑躅9克、茉莉花根3克、當歸30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
何謂“鈴醫”?
鈴醫,指遊走江湖的民間醫生,亦稱“走鄉醫”、“串醫”或“走鄉藥郎”。鈴醫古代已有,宋元時盛行,大多數是家傳師授,他們有的肩挑藥囊,懸掛葫蘆;有的肩背藥箱,手搖銅鈴、串鈴或彈拍竹鼓;有的鈴醫還慢步呼喊治病用藥及介紹用法及療效。鈴醫以搖鈴來招徠病家,但是別以為搖著鈴為人看病,就是不學無術的江湖郎中。實際上,作為我國醫學史上重要一頁的鈴醫醫術在古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代的華佗、扁鵲都是名醫。
晉代的灸治專家鮑姑是廣東海南太守鮑靚的女兒、著名學者葛洪的妻子,她跟父親和丈夫學習醫術,走南闖北搖鈴為人治病,用灸法救死扶傷,為民眾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症。為此,海南曾修建一座“越崗院”(後改為三元宮),並塑像紀念她。宋代的外科能手張小娘子也是一位有名的鈴醫。她原先是家庭婦女,一位年邁的鈴醫見她賢達明禮,便贈她一部《癰疽異方》,並教她割癰等醫術,使她成為一個精通外科、治瘡有奇效的鈴醫。後來,她把醫術傳授給丈夫張生,夫妻倆都成為名揚四海的鈴醫。至於鈴醫的藥方,在我國宋代名醫趙學敏所編撰的《串雅內編》裏多有記載。
鈴醫手拿的串鈴為何叫“虎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