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中醫·文娛】(1)(2 / 3)

《傷寒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的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

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重點論述了人體感受風寒後引起的一係列病理變化及進行辨證施治的醫治方法。張仲景根據人體抵抗能力的強弱、病症程度等因素,提出“六經”的病症分類法,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從而根據病勢進退緩急及症狀特點對症醫療。

《傷寒論》是張仲景對前人醫學成就和自己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漢代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後世醫家奉為醫學經典。

五石散是種藥材嗎?

五石散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一種養生之藥,服用後全身發熱,對治療傷寒很有效,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研製出來治療傷寒的良藥。因魏晉時期玄學鼻祖何晏喜歡服用,五石散便在魏晉名士之間流行起來,成為士大夫的時尚消費。但是,長期服用五石散有很大的副作用,不禁容易上癮,還會使人感到燥熱急癡,精神恍惚。魏晉人多脾氣暴躁可能也與經常服用五石散有關。何晏、王弼、嵇康、王羲之等名士都曾服用五石散。

“定心丸”是一種什麼藥?

“定心丸”早在明代軍中就是必備之藥。古代的戰爭異常殘酷,刀光劍影,一場激戰下來,傷員很多。受了戰傷,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肉搏式的場景,足以使人膽戰心驚。所以,要治好戰傷有個起碼的條件,首先要恢複心神安定。於是民間的醫生就專門配製了用於安定心神的丸藥,取名“定心丸”。明朝末年茅元儀所輯的《武備誌》中,記載有一種定心丸的配方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黃、辰砂各等份,母丁洋減半”,效果奇佳。此後,人們又將藥用的“定心丸”一詞用於日常用語中,意為起安心作用的人或事。

世界上第一部藥學專著是我國的嗎?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是《神農本草經》。該書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經曆了較長時期的補充和完善過程。其成書的具體年代雖尚有爭議,但不會晚於公元二世紀。其“序例”部分,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藥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眼藥方法、劑型選擇等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的基礎。各論載藥365種,按藥物有毒與無毒、養身延年與祛邪治病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即後世所稱的“三品分類法”。每藥之下,依次介紹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長環境,部分藥物之後還有別名、產地等內容。所記各藥功用大多樸實有驗,曆用不衰,如黃連治痢,阿膠止血,人參補虛,烏頭止痛,半夏止嘔,茵陳退黃……該書係統地總結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本草綱目》是何人何時所作?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

李時珍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本草綱目》此書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方一萬一千餘條、插圖一千一百六十幅,在當時可以說是集我國中藥之大成,不僅彙集了以往各藥學著作的精華,也對過去某些藥書記述錯誤及不真實的數據和結論作了一些糾正和批判。據知,十六世紀的歐洲,尚無能名之為植物學的著作,直至1657年波蘭用拉丁文譯出本書後,才推動了歐洲植物學的發展。在《本草綱目》成書後近兩百年,林納才達到相同的水平。由於《本草綱目》的輝煌成就,該書被稱譽為“東方醫學巨典”,先後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是研究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的重要參考數據。李時珍亦被列為世界著名科學家之一。

“杏林”是說什麼的?

我們常常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這些詞語來稱頌醫生醫道非凡、醫德高尚。那麼“杏林”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三國時,吳國有位民間醫生,姓董名奉,字君異,侯官縣(今福州市)人,後來行醫到廬山,見這裏山清水秀,就定居下來,他住在山上也不種地,卻開辟了一個杏園,每天為周圍的群眾治病,不收分文。但他有個條件,立了一個規矩:如果患重病的人治好了,必須在他開辟的園子裏栽五棵杏樹;如果是輕病患者,治好了後,必須栽一顆杏樹。就這樣連續了好幾年,董奉杏園裏的杏樹已經達到十萬餘棵,鬱鬱蔥蔥,茂密成林,春天杏花滿枝漫舞,夏日果實累累壓滿枝頭,因而使山中的各種飛禽走獸都喜歡在杏林中遊玩戲鬧。

每年當杏子成熟的時候,董奉就在杏林裏搭一糧倉,告訴人們說:“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穀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去。”董奉將每年賣杏所得穀物用以救濟窮困,供給旅資不足者,每歲有二萬餘斛。

董奉讓患者種植杏樹不要診費的高尚醫德和情操,卻給中醫藥傳統文化,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後來,人們便以“杏林”作為醫者為民謀益的典實,並用“董仙杏林”、“杏林一絕”等稱頌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