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一部描寫北宋末年一百零八條好漢聚義梁山泊劫富濟貧與腐敗政府對抗的故事。小說中有極其生動的生活場景,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水滸一百零八將身份不同,性情各異,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一朵奇葩。作者施耐庵,也有說施耐庵集撰,羅貫中增修者。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小說規模宏偉,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又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想象極其豐富,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瑰寶。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
《紅樓夢》在中國古代小說名著中聲名最著,流傳最廣,讀者最多,刊刻出版最為繁複,作者曹雪芹用了十年心血做成。展現了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400多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畫,描繪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風情世俗。這部文學名著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創作水平,是一次巨大提升。
“三家詩”指的是什麼?
“三家詩”是漢初四個《詩經》傳授流派中的三家,分別為齊、魯、韓三家;加“毛詩”共四家。
“三家詩”以傳授者的國別等命名,《齊詩》源於齊人轅固,《魯詩》源於魯人申公;《韓詩》源於燕人韓嬰,則是以姓命名。
“三家詩”作為今文經學,受到當時朝廷的支持,均被立於學官(“魯詩”、“韓詩”漢武帝時立,《齊詩》漢景帝時立),設博士,在整個西漢居於正統地位。
“毛詩”盛行以後,“三家詩”逐漸衰微。三國魏時,《齊詩》亡;兩晉時,《魯詩》亦亡,《韓詩》僅存《外傳》。
後人收集“三家詩”的遺說,宋人王應麟輯《詩考》1卷,清人陳喬樅有《三家詩遺說考》,範家相有《三家詩拾遺》,王先謙有《詩三家義集疏》,“三家詩”的佚文大致收集無遺。
“毛詩”指的是什麼?
“毛詩”是漢代傳授《詩經》的一個流派,相傳出於孔子弟子子夏,漢初由毛亨傳給毛萇。
毛亨是魯國人,世稱“大毛公”,簡稱“毛公”;毛萇是趙國人,世稱“小毛公”。毛亨給《詩經》作傳,傳給毛萇,此即所謂《毛傳》。
“毛詩”屬古文經學,在西漢並未受到重視。東漢時,“毛詩”逐漸受到重視,漢章帝時立於學官。
漢未經學大師鄭眾、賈逵;馬融、鄭玄對《毛詩》或作注、或作箋,《毛詩》遂日益流行,而“三家詩”則逐漸衰微。
今天所見到的《詩經》,大體就是毛氏所傳的《詩經》,故亦稱《毛詩》。
《毛詩》在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毛傳》為中心形成了所謂的“老詩學”。
“魯迅”都有哪些筆名?
中國很多作家都用筆名,但筆名最多的要說是“魯迅”了。魯迅使用的筆名,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在白色恐怖的歲月裏,為了與敵人森嚴的監視和檢查進行鬥爭,粉碎國民黨反革命文化“圍剿”,爭取戰鬥檄文的發表,魯迅不得不頻繁地變換筆名。他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卂、飛、樹、俟、獨、洛、幹、豫、L、幹、敖、隼、旁、迅、直、庚、翁隼、唐俟、旅隼、朔爾、家幹、葦索、杜斐、何幹、一尊、餘銘、譯者、張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羅憮、佩韋、周樹、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餘、苟繼、茹蓴、樹人、候堂、飛斐、冬華、樂文、洛文、樂賁、樂雯、品音、記者、家斡、宴教、冥昭、焉於、黃棘、夢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靈、康鬱、隋文、越丁、越山、越僑、越容、楮冠、魯迅、尊古、遊光、遐觀、編者、虞明、豫才、燕客、霍衝、孺牛、L S.、丁璫、丁萌、士繇、E.L.、及鋒、之達、子明、豐瑜、元艮、元期、不堂、中頭、中拉、長庚、公汗、風聲、巴人、龍剛、尤剛、且介、且文、史賚、史癖、白舌、白道、令飛、自樹、許遐、許霞、魯行、迅行、獨立、薑珂、洛丈、神飛、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曉角、動軒、仲度、華圉、阿張、豫山、樟壽、豫亭、符買、俟堂、華約瑟、齊物論、唐豐瑜、唐元期、黃凱音、戛劍生、康伯(白)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編輯者、編纂者、纂述者、杜德機、何家幹、何家斡、即魯迅、張承祿、張祿如、周玉才、周動軒、小孩子、豐之餘(瑜)、韋士繇、鄧當世、白在宣、周樹人、周樟壽、周豫才、宓子章、趙令儀、倪朔爾、欒廷石、孺子牛、宴之教者、宴之敖者、ELEF、旅滬記者、楮冠病叟、朝花社同人、中國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諸夏懷霜社、譯文社同人、鐵木藝術社、旅滬一記者。
“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指什麼?
《三味書屋》中的“三味”的意思總結起來大概有四種解釋。
第一種,魯迅的塾師壽鏡吾老先生認為“讀書有味”,加之屋後園中梅花有味、桂花有味,合起來便是“三味”。
第二種,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曾說過“為學當以三餘”。這“三餘”源於三國時的董遇說的“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三餘”是告誡人們要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努力學習,不要讓寶貴的時光白白流失。蘇軾對這“三餘”也極為欣賞,曾作有“此生有味在‘三餘’”的詩句。於是,壽峰嵐將其書屋取“三味”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