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人物(3)(2 / 3)

王雪鬆 1921年生,馬伸橋鎮王官屯人,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天津分會會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研究會理事。1941年參加革命,在日本侵略者製造的“無人區”內堅持鬥爭。創辦《救國快報》、《搏鬥》文藝月刊,曾任冀熱遼邊區十四地委機關報《救國報》灤西分社見習編輯。1959年,任薊縣檔案館館長時,仿遍薊境長城一線的深山絕壑,搜集到“整頓三風文獻”等中央及地、縣委反掃蕩計劃、指示、總結、宣傳要點等原始文件600餘件,還搜集到原十四地委書記李子光於1943年交給盤山“八路軍母親”楊媽媽保存下來的絕密文件“地委第一次擴大會議總結”等。同時,他還收集了不少古籍,有《裏黨藝文存略》、原刻《龍泉園集》、明嘉靖《薊州誌》(影印本)、清康熙《薊州誌》、《畿輔通誌》、《盤山誌》、清同治年間繪製的《盤山圖》等共40餘部,2000多卷。1967年,個別群眾要炸毀盤山“誓雪國恥”抗日紀念石刻,王雪鬆聞訊趕到,在將要放炮時,伏於石上,用身體誓死保護,使紀念物得以保存。主要著述有:《薊縣革命鬥爭史》部分草稿、《盤山史話》初稿、《薊縣革命故事集》、兒童小說集《葫蘆妙計》,在《天津民風》上發表《盤山天成寺》等6篇故事,在《唐山勞動日報》、《天津日報》等七個新聞出版單位先後發表11篇文藝和史料文章,撰寫了盤山烈士陵園全部烈士傳記。

王耀(1929—2004)縣文化館美術幹部,天津市美術家協會會員。1944年,考取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攻習油畫,1947年畢業。1948年12月參軍,1951年入朝,深入誌願軍連隊體驗生活,創作完成了油畫組畫《彭總在朝鮮戰場》、連環畫《不朽的沈永福》。回國後,任《空軍生活》社詩歌編輯、編審。其間,創作的油畫《敵艦中正號正在毀滅》,被軍委總政治部編入《解放軍軍史教材叢書》,發至連以下單位張貼。與人合作創作的油畫《第一顆紅星》,獲空軍政治部優秀獎。“文化大革命”中,被遣送回原籍,接受勞動改造。1979年落實政策後,王耀被安排在縣文化館擔任美術幹部,重新開始繪畫創作。1982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連環畫《生產責任製好處多》,共38幅,獲天津市連環畫優秀作品二等獎、油畫《引灤入津為民造福》,獲天津市油畫創作二等獎。

魏喜奎(1926—1996)薊縣侯家營鎮西橋頭村人,著名曲藝曲劇藝術家,“北京曲劇”主要創始人。曾任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曲藝曲劇團副團長。

魏喜奎自幼隨父學藝,13歲在北京慶樂戲院正式登台。為謀生,她隨父親走南闖北,撂地攤,趕廟會,飽受舊社會藝人的辛酸、苦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開始走上了嶄新的藝術道路,自創“奉調大鼓”,並在此基礎上吸收了其它曲種的音樂唱腔,創造出以北京語言為特征的新劇種—北京曲劇。1957年赴蘇聯莫斯科參加第六界世界青年聯歡節,榮獲東方歌唱比賽金質獎章。1984年應美籍華人趙如蘭教授邀請,赴美國參加在華盛頓召開的東方說唱藝術研究會年會,代表中國曲藝、曲劇首次在國外交流,並在哈弗大學講授曲藝課。1992年參加由台灣“海基會”組織的“海峽兩岸藝術交流座談會”並舉辦“海峽兩岸鼓曲大展”演出,演唱“奉調大鼓”、“樂亭大鼓”、“單弦岔曲”及北京曲劇精彩唱段,獲得巨大成功。

浩然(1932—2008)祖籍寶坻縣單莊,1932年2月25日生於開灤趙各莊煤礦,後隨母遷居薊縣王吉素村,原名梁金廣,當代著名作家。曆任《河北日報》記者、《紅旗》雜誌編輯、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作協主席、《北京文學》主編。中國共產黨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一生共創作作品1000餘萬字,部分小說譯成蒙、朝、維等少數民族文字,其中長篇小說《豔陽天》、《金光大道》等作品,被翻譯到英法日等多個國家出版。從1961年6月第一本小說集,到2005年12月,浩然共出版短篇小說集11部,中篇小說11部,長篇小說11部,兒童文學集17部,紀實文學和散文集8部,選集和全集21種43部,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兒童小說《一粒砂》、短篇小說《戰士小胡》、長篇小說《蒼生》等17篇小說獲得了不同類別的文學創作獎。從1963年至1980年,浩然創作的長篇小說《豔陽天》、《金光大道》、《花開花落》、《西沙兒女》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長篇小說《蒼生》被改編為12集同名電視連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