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人物(3)(1 / 3)

劉相霖的拿手戲有《開店》、《占花魁》、《繡鞋記》、《花為媒》等。唱腔明快活潑,表演細膩傳神,處理唱段板式多樣,慢中有緊,柔中有剛,常常少用小過門,而用“黑紅板”和“偷氣”的技巧。念白清吐字真,親切感人。教授徒弟嚴格、認真,沈陽評劇院的筱俊亭便出於其門。

吳蘭 上倉鎮東郭家莊人,1901年生。19歲投師蔡永發(蔡籽)學藝。工 “片兒”(旦),後改唱小生、老旦。其唱功深厚,依本人嗓音特點,創編一套唱腔,聲情並茂,獨樹一幟,成為當時薊縣皮影界名旦。在薊、玉(田)、寶(坻)三縣民間流傳著“金義不在刨(減去之意)錢十塊,吳蘭不來不用開台”等語。28歲開始在袁四班從藝20多年,致力於皮影藝術的發展和提高。1948年參加薊縣紅星影社。

楊海(1902—1965)邦均鎮大孫各莊人,自幼在薊縣同樂春河北梆子班坐科,工刀馬旦,16歲改學板鼓,終生司鼓。

金義(1902—1975)大保安鎮人,幼年家境窮苦,經其兄(皮影藝人)引薦皮影藝人蔡永發(蔡籽)為師,後又投師嚴慶,初學花臉,後改髯(老生),以唱武髯為最長。叩字講究、唱腔高亢,聲情交融,善塑造武將形象。如《五峰會》中的曹克讓、《三俠劍》中的盛英等。24歲進袁四皮影班,在薊、玉、寶三縣紅極一時。到1938年日軍侵占薊縣以後,皮影活動停止,金義被迫到撫順唱影謀生。1945年日本投降後,又回到袁四班。同年參加冀東十四專署灤西皮影社,後又在薊縣紅星皮影社、薊縣皮影社從藝。

黃貴(1905—1993)薊縣官莊鎮賈各莊村人。幼讀私塾,聰穎伶俐,癡迷皮影。少學影藝,主上線,技藝精湛手法嫻熟,以動作優美、聲像逼真、配合默契著稱;兼工醜,演唱風格詼諧幽默,以即興發揮傳為美談;善謄寫,四季抄卷不輟,以字跡工整清晰贏得同行讚譽。中年組班,閑時演出。1944年秋,日偽清鄉,搗毀影箱。翌年夏,召集藝人合股重置影箱,成立“賈各莊民眾影社”,每年夏秋之交及正月均搭台唱影,演出傳統劇目20餘部。為配合抗日救國運動,曾排演新編皮影劇《張月自盡》。老年時,傾心傳授操縱技藝,一生抄寫《瓦崗寨》、《楊家將》、《五峰會》、《張月自盡》等影書(劇本)50餘本,大部贈與年輕藝人。

楊春(楊海弟),號三鑽,生於1906年。10歲隨兄、嫂在河北梆子戲班學藝,工文醜兼學武場(打擊樂),先後隨兄嫂在共和班、同樂春班從藝,後改唱評戲,成為薊縣名醜。其特點是動作幹淨利落,嗓音厚實宏亮,精通打擊樂。50年代,參加薊縣評劇團,後隨團調往灤縣。

楊桂伶(楊海妻),承德人,1911年生。6歲在承德和長春河北梆子班坐科,工老生。先後在共和班(大金鍾班)、同樂春班從藝。1949年後,在北京天橋群聲劇團演唱河北梆子。1959年,在密雲縣教戲(今稱導演),又先後受聘於天津小百花梆子團、湖南歌舞團、沈陽音樂學院等。

劉明全(1912—1976)字豁軒,下倉少林口村人,劉守榮之弟。1928年,任天津《益世報》總編輯,加強在北京、上海等地外勤記者陣營,《益世報》館經營日見好轉。九一八事變後,《益世報》先後聘請羅隆基、錢瑞升(清華大學教授)任社論主撰,連續發表社論,抨擊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呼籲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揭露日本侵華罪行,《益世報》名聲大振,銷量劇增,同時,也遭到國民黨政府的不滿,於1934年被迫停刊。1936年初,劉明全因病辭去《益世報》職務,任燕京大學新聞係主任。1945年,再次任天津《益世報》總編輯,直到天津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國外科技情報翻譯。

韓懷清 1920年生,原名路從誌,東二營人。1941年參加抗日工作。1942年,任冀熱遼邊區十四地委灤西影社指導員時,在冀東《救國報》發表皮影劇本《燈下勸夫》,內容是一青年婦女勸夫參軍抗日。劇本《偽軍反正》,寫一個覺醒的偽軍棄暗投明的故事。1943年秋,創作皮影劇本《槍斃楊山》、《頑固上當》、《參軍》、《天堂地獄》等。1947年,移植改編歌劇《白毛女》為皮影劇本,豐富了皮影藝術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