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人物(2)(1 / 3)

張朝琮 生卒年月不詳,清浙江蕭山人。監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任文安知縣。多有政績。康熙三十三年(1695)任薊州知州。革除火耗、禁止陋規、遏抑豪強、屏絕私派。康熙三十五年(1697)、三十六年(1698),連年大饑,令人於城鄉設廠、捐米賑粥,冬天又製棉衣助貧者禦寒。康熙三十九年(1701)因家喪去任,四十一年(1703)複任。今存其詩文有《重修甕城記》、《創建張大明王廟記》、《三義廟旁義塚碑記》、《衛公庵》等。

智樸(1637—?)清僧人,籍貫徐州。俗姓張,號拙庵。15歲為僧,35歲至盤山,結廬於青溝。盤山向無誌書,智樸用數年之力,為之撰《盤山誌》十卷,首有圖,末附詩文。不久,又編補遺四卷。其書得著名學者朱彝尊、王士禎之參訂,體例甚為嚴潔。智樸又善於作詩,康熙十年(1671)清聖祖巡幸盤山,曾與之相唱和。《盤山誌》外,所著尚有《穀響集》、《電光錄》、《雲鶴集》、《盤穀集》、《存誠錄》等。

董世寧(1736—1795)薊州人。官至中憲大夫。善書法,本州楊家樓永善寺有“雨花福地”匾即其所書,字不逾尺,而意態閑雅。

靜海 生卒年月不詳,清薊州人。幼依本城關帝廟福餘師,剃發出家。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四月初八受戒於潭柘山桓實和尚座下,於本山習律。後為潭柘第九代律主。今存其詩有《和恭親王謁東陵差次宿薊城東桃花寺四首集唐句古近體》等。

趙錫蒲 生卒年月不詳,清山東冠縣人。拔貢生。清嘉慶九年(1804)任薊州知州。嘉靖十二年(1807)因家有喪事離任,嘉慶十五年(1810)至十七年(1812)再任此職。在任興利除弊,政尚寬簡。時薊州租賦、火耗繁重,百姓甚以為苦,趙錫蒲為之“除去十之六七”。又注重教育,曾修葺學宮。今存其詩文有《新建洗心書院記》、《洗心書院紀事》及《祈雨至天成寺寺僧留飯偶作》等。

李潤 生卒年月不詳,字德輝,號完齊,清順天府薊州人。清嘉慶十四(1809)年進士。曾任知縣。著有《學庸講義》、《學治略述》等書。

蔣熙 生卒年月不詳,字石泉,又字輯亭,清薊州人。蔣懋德之子。清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其人能詩文,工楷篆,尤精於繪畫。平穀縣進士賈名伸有《題石泉畫詩》22首,對其作品極為稱讚。今存其詩文有《讀孔子世家》、《題觀梅林畫梅》、《丁亥臘日都門留別朱虹肪學士年伯長句》等。

華浚 生卒年月不詳,字星來,清江蘇丹徒縣人。信仰伊斯蘭教。清道光六年(1826)進士。道光十二年(1832)由東安(今安次縣)知縣擢薊州知州。在任廉明慈惠,甚有聲譽。遇饑荒即請撫賑貧,治獄秉公無偏。尤以興學為急務,曾重修書院,按事課士,士風為之一振。今存其詩文有《重修漁陽書院碑記》、《譚節婦詩》、《夾禾篇》等。

李恩慶 生卒年月不詳,字霽雲,清正白旗漢軍。清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官都轉。罷官後歸盤山之佛村,築園宅與掛月峰相對。工詩畫,富收藏,精鑒賞,所鑒定品題者為京師古董店珍重。隱居杜門謝客,幾不與世人相交接,曾自撰對聯說:“心如枯木渾忘我,麵似青山冷笑人”。

李江(1833—1883)清薊州(今薊縣)北趙各莊人,字觀瀾,別號龍泉山人,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清代進士,供職禮部,後辭官隱居穿芳峪,著有《龍泉園集》一書。李江19歲時,李江補博士弟子員。鹹豐五年(1855),考中舉人。同治元年(1862),李江考中進士,供職禮部下屬的駕部,任員外郎。同治五年(1866),在即將晉升官職時,李江因病告別官場,回到故裏薊州。在村內建立義塾,凡是本宗族本鄉裏貧而不能自給、無力就學者,解囊相助,悉不令失教養。同治九年(1870),李江把老宅讓給他的寡嫂諸侄,在穿芳峪龍泉山下建造一所簡易莊園,名“龍泉園”,自號龍泉山人。在此侍奉老母,種田植樹,過著隱居生活。在園內著書立說,論道講學。光緒九年(1883)病逝,卒年50歲。李江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龍泉園集》12卷,總計16萬6千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