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之(1835—1888)字竹舫,晚號問青山人,原籍薊州(今薊縣)城內,清鹹豐五年(1855)舉人,授官未就而去樂亭、昌黎等書院擔任教職。清同治十年(1871)棄職回家,奉雙親、攜二弟由薊州城內遷居穿芳峪。種樹開田,牽蘿補屋,在摯友李觀瀾已建成的龍泉園旁建起問青園。李觀瀾的學生、秀才李樹屏亦攜硯來歸。王晉之與李觀瀾、李樹屏均為本邑名士,時人稱為“穿芳三隱”。 王晉之潛心鑽研農業、水利之道,著有《山居瑣言》、《溝洫私議》各一卷,記載了果樹栽培技術和興辦水利經驗。清光緒十四年(1888),卒於家中,終年五十四歲。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問青園集》十三卷,刊行於世。
李樹屏(1846—1903)薊州穿芳峪村人,字小山,號夢園,別號李髯。生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清末詩人,與李江、王晉之並稱“穿芳三隱”。光緒八年(1882),經李江介紹,李樹屏到李江的老師吏部尚書萬青藜家坐館教書。後又應王半塘侍禦的聘請,教授他的兩個孫子。光緒二十三年(1897),李樹屏被天津查仲嘉司馬推薦,到安肅(今徐水)擔任管鹽業的官職。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幹戈滿地出無車,身世渾如涸轍魚”的李樹屏,辭職回鄉。時萬薇生赴任泉州,請李樹屏到泉州去供職。在泉州1年多後,萬薇生作古,他也隨棺返回故裏。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月,剛到家20天的李樹屏因病謝世,終年57歲。李樹屏一生著述近百種,現存《詩略》、《文草》、《鐵蓼花詞》、《八家村館詩略》、《已癸吟草》等12種。
楊大年 生卒年月不詳,清薊州人。著名詩人,其作品被朱彝尊《日下舊聞》等所收載。與寶坻學者王師旦有莫逆之交,曾為其文作跋。詩篇多留名句。其詩集有《蘅香草》
張曉村 生卒年月不詳,清薊州人。初仕浙江,後宦福建。宦遊20餘年,弛驅南北達8萬裏,足跡遍及10省。生平唯喜吟詩,每過名山大川,無不有詩,所到之處,必與墨客騷人流連唱和。所著詩稿有《漁陽樵唱》、《崆峒樵唱》、《南樓鴻雪》、《鶴砂吟》、《南北舟中吟》、《己庚南北草》、《南遊小草》、《捧檄吟》、《閩中草》、《尋我樂處》等。又有《崆峒樵唱詩餘》一卷。
張景鮮 生卒年月不詳,字晴峰,清薊州人。學書法於本州學正金世熊。其墨跡史稱“極挺拔,合古法。”
蕭晶玉 生卒年月不詳,薊州城南郭家莊人,著名女作家,清康熙年間創作彈詞體長篇小說《十粒金丹》。《十粒金丹》又名《第一奇女》、《宋室奇書》,這部小說以宋朝宋神宗時期的曆史為背景,塑造了女英雄高夢鸞的形象,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勇敢善良的品質,描寫了比較廣闊的社會背景,揭示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曆史麵貌。《十粒金丹》主題鮮明,脈絡清楚,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活動的描寫,無不匠心獨運,入情入微,有血有肉。
劉守榮(1880—1934)字俊卿,下倉少林口村人,信奉天主教。民國4年(1915)夏末,在比利時籍天主教神父雷鳴遠創辦的天津《益世報》任總經理。第二年,參加天津各界維護國土會反帝運動,聯合上海馬相伯、北京英斂之發表宣言,反對《天壇憲法》,進京進行“宗教信仰自由”請願。五四運動中,支持天津學生運動,承印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連刊周恩來旅歐通訊56篇。
仇錫廷(1881—1966)名恩彤,五百戶鎮仇店子村人。自幼勤奮好學。對中國曆史古典文學和書法有較深造詣。壯年執教鄉裏,在五四運動中,接受新思想,提倡白話文,宣揚科學民主,並以此教育學生,頗有盛譽。九一八事變後,參與籌建仇店子小學、六百戶高小和龍王廟小學,為縣內辦學的先驅。抗日戰爭時期,多次掩護抗日幹部李楚離等人,並竭力營救被日本侵略者監禁的同胞。1941年,日本侵略者脅迫他事敵,他予以回絕。他編修《薊縣誌》秉筆直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