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曆史悠久,人傑地靈,千百年來,湧現出無數先賢。這裏紀錄的,是從曆史深處綿延至今的文化藝術方麵的傑出代表。
徐邈(171—249)無終(今薊縣)人,字景山,生於東漢建寧四年,三國末年、魏國初年的著名畫家。
徐邈善於丹青繪畫,尤其善於畫蟲魚。一次,明帝曹叡來到洛水之濱遊玩觀賞,徐邈陪侍在身旁。明帝曹叡見水中有白獺,喜愛至極,但又不能得到。徐邈說:“白獺嗜好鱝魚,見到鱝魚不避死亡危險。”於是,就在畫板上畫出了一條鱝魚的圖形,並將畫板懸置在岸上。一群白獺競相奔赴畫板前來吃魚,守在旁邊的人不一會兒就抓到了一隻白獺。明帝感歎徐邈的畫技神妙,說:“卿畫何其神也?”唐代,張彥著有《曆代名畫記》一書,書中記載曆代關於繪畫的人,上起黃帝,下至李唐,記錄了各代名家的名畫,內中記有徐邈,並記載了他所作的《魏元陽神射圖》。
陽固(466—523)字敬安,北朝北魏人,陽尼之孫,陽承慶之弟。性格灑脫大方,不拘小節。年輕時,喜歡和劍客交往,好行俠仗義,不營正事。到二十六歲時,開始轉變,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知識非常淵博。景明元年(500),出任北平太守,頗有政績。宣武帝初年(500),外戚專權。陽固作《南北二都賦》,諷刺達官顯貴奢靡之風,後被罷官。肅宗繼位,陽固任尚書考功郎。正光四年(523)卒,時年五十七,贈輔國將軍,太常少卿,諡曰文。陽固剛直雅正,不畏強禦,文學兼致,居官清潔,終末之日,家無餘財,室徒四壁,無以供喪,他的親故出資將其發送埋葬。陽固臨死時,告誡他的子孫遵從祖製、以儉約修身治家。陽固有文才,博覽群籍,善詩、賦,著有《演賦》、《刺讒嬖疾幸詩》、《終製》等。
陽休之(?—582)字子烈,北朝北齊人,陽固之子。少勤學,愛文藻,通韻律。仕魏(北魏)曆中書侍郎。北齊時,任尚書右仆射、吏部尚書。凡所選用,才地俱優。至後周,拜上開府和州刺史。隋開皇初罷。開皇二年(582)死於洛陽。主要著作有《幽州人物誌》十三卷、《韻略》五卷、《文集》四十卷。好學不倦,博綜經史,時人語之曰:“能賦能詩陽休之。”
陳子昂(656—702)字伯玉,四川射洪人,政治家、史學家、詩人。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都對他推崇備至。隋軍駐漁陽時曾作《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臧用》詩7首,其中就有著名的《軒轅台》:“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想廣成子,遺跡白雲隈。”
竇禹鈞(872—954)五代漁陽人。唐昭宣帝天祐(907)末年任幽州掾。後曆任沂、鄧、安、同、鄭、華、宋、澶等州的支使或判官。後周廣順初年(951),授戶部郎中,賜金紫大夫。周世宗顯德年間(955—961)遷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賦閑後多行好事。曾夜遊延慶寺,拾遺銀二百兩、金三十兩,明晨至寺,候失主至,而將之歸還。凡宗族鄉裏婚喪窘困者,皆以金帛相資助。又於宅南建昌房40間,聚書數千卷,並聘來教師,四方之士有誌於學者聽其自至。
竇儀(914—966)字可象,五代北宋漁陽人,竇禹鈞長子。年十五能屬文,後晉高祖天福(936—959)年中進士。曾為滑、陝、孟、鄆四鎮從事。後漢初,召為右補闕,禮部員外郎。後周廣順年間(951—953)年改倉部員外郎、知製誥,召為翰林學士。後周世宗(954—959)時拜端明殿大學士,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入宋,遷工部尚書,罷學士,兼判大理寺,奉詔重訂《刑統》三十卷。再入翰林為學士,加禮部尚書。死後贈右仆射。竇儀學問淵博,有弟4人也相繼登科,時號“竇氏五龍。”
竇儼(918—960)字望之,五代北宋之際薊州漁陽人。竇禹鈞次子。幼能屬文,後晉高祖天福六年(941)舉進士。辟滑州從事,拜左拾遺。仕後漢為史館修撰。後周廣順(951—953)年初為右補闕,修晉高祖、少帝、漢祖三朝實錄,改主客員外郎、知製誥,加全部郎中,拜中書舍人。後周顯德元年(954)加集賢殿學士,判院事。曾上疏論曆代致治六綱:明禮、崇樂、熙政、正刑、勸農、經武。甚為世宗欣賞。拜翰林學士,判太常寺。入宋轉禮部侍郎,祠祀樂章、宗廟諡號多其撰定,人服其淵博。終年四十二歲。著有《周正樂》120卷。文集7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