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民風民俗(3)(2 / 3)

新娘子在上車前,要哭出幾個淚來才好,表示女兒沒有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新娘子上車要由別人攙扶或背到喜車上,最好是腳不沾土。娶親的車上路後,不能重複來時走過的路,意為不走回頭路。與新娘子同行的女方親友稱為“新親”,新親在男方家中做客時,要隨一份“新親禮”,此禮為象征性,錢數一般2至10元不等,禮單上則詳寫新親的姓名、住址(包括村鎮)、與新娘新郎的關係等,目的是從此建立了親戚關係,以便相互來往走動。

喜車到達新郎家門前時,男方燃放鞭炮迎接新娘,新娘下車後要先飲一碗婆家事先預備好的糖水,意為喝下糖水嘴甜,期望小夫妻生活甜美,公婆與兒媳關係融洽。

(8)典禮。結婚典禮的程序各地繁簡有別但大同小異,大體由傳統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進入洞房”幾個程序組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知的進化,近年來又借鑒了某些西方的習俗,相繼增加了送花換花、講述戀愛過程、互贈戒指、主婚及證婚人講話、喝交杯酒等內容。

(9)“認大小”。婚宴前(也有在宴席間),新娘要“認大小”,即由媒人逐一介紹長輩給新娘,相認後長輩會發給新娘子紅包,“認大小”隨即完成。

婚宴席間,新婚夫婦由“大了(發liǎo音)”(婚禮主持者)引領到席間敬酒,以表示對親朋好友的歡迎和感謝。喜宴後,新親們不分男女都要來洞房小坐,飲茶、客套,等新娘用完飯後,新親們起身回程,新郎新娘一同隨行。

(10)發“散夥錢”。新娘回到娘家,先要向本家小孩子們發放“散夥錢”,散夥錢是婆婆在新娘出門前剛剛給的,大多是零錢,過去是分幣,現在是1元或10元一張的,每個孩子人人有份,以圖喜慶、吉利。

(11)“陪姑爺”。新郎來到女方家中後,女方家要安排宴席款待新郎,用罷宴後才返回男方家。薊縣地區把女婿稱作“姑爺(爺字讀輕聲)”,新郎則被稱為“新姑爺”。一般陪新郎同席的,是新娘的姐夫、妹夫或姑夫姨夫等,俗稱“老姑爺陪新姑爺”。在午宴開始之前,新郎也要“認大小”,即逐一介紹長輩給新郎,相認後“認大小”隨即完成,而長輩卻不用發紅包。

(12)“會親家”。陪姑爺的宴席結束後,新娘要隨新郎一同回婆家去,同行的還有新娘的父親,他的使命是“會親家”。男方也要擺上宴席招待,席間男女雙方兩“親家”相會,喝酒嘮嗑,一般女方父親會自謙地說自家女兒的不是,懇請對方包容與眷顧等,相互客套一番。

(13)回門。“會親家”結束,新娘隨父親一起回娘家,稱為“回門”。回門時,新娘要帶回一個裝被褥的大包裹,到了娘家後,要把被褥搬到屋子裏,打開、翻過來,再打成包,然後裝回到車上。新娘在娘家停留時間不長,就可以上車回婆家了。

(14)“鬧洞房”。新娘回到婆家,吃完子孫餃子,就等待晚上“鬧洞房”的考驗。鬧洞房是農村的重要婚俗程序,鄉親中不管輩分長幼,都可參與。鬧洞房的花樣五花八門,各地不盡相同,總之,通過鬧洞房,新郎家中充滿著愉快與喜悅的氣氛,一般至夜深時分,人們才會離去。至此,婚禮圓滿結束。

五、喪葬習俗

新中國成立前,喪事繁瑣,講究封建禮儀。新中國成立以後,薊縣各級政府提倡移風易俗,喪事簡辦,農村建立公墓或骨灰堂,舊的喪葬習俗大為弱化。1969年建火化場,1975年以後,全縣基本實現火葬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薊縣的喪葬習俗也隨之變化。

以下紀錄的,是舊時薊縣喪葬習俗之一部分。

送終。長輩在絕氣前,晚輩守在身旁,直到咽氣,謂之“送終”。長輩在臨咽氣時,晚輩能守在身邊,叫“得濟”。

更衣。死者在咽氣之前彌留之際,家人為其脫下舊衣,更換壽衣。壽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準備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也可到壽衣店購買。用白線紮腿,白線的根數與死者年齡相等。後來演變為用麻批兒紮腳,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共5根,供桌上的碗裏插3根,死者衣袖各放1根。

執客。也稱“大了(liǎo,重讀)”、“執賓”,是操辦喪事的總指揮。在舉辦喪事期間統領落(發lào音)忙的人,分配活計,招待客人,主持喪禮,支配份子錢,安排酒席、臨時采買等多項工作,大執客下麵還要有小執客,小執客類似小組長,是夥夫、端菜、洗碗、倒酒、打雜等項活計的小頭頭,小執客直接向大執客負責。現在基本上各村都有專職執客,也有村幹部兼任的。執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執客負責接待女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