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民風民俗(3)(3 / 3)

會計。也有稱“先生”,一般由2—3人組成,設賬桌、賬本,負責整個喪事過程中的錢物收支、記賬、書寫挽聯、供條等。喪事過程中,所有開支都從會計處領取。會計必須做到賬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lào)忙的。主動前來幫忙或由大執客找來操持喪事的人,稱之為“落忙的”,一般都是自願,且不要報酬。

報喪。也稱“送信兒”、“送話兒”。人咽氣後,立即派人去親友家送信,謂之“報喪”。順序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後通知其他親友。送話兒一定講清楚死者咽氣時間、出殯時間等。

靈床。也稱“床排(發pāi音)子”,用門板或床板,搭在兩條長凳上。人死後,全家痛哭,將屍體停放在靈床上,靈床前設供桌香案,擺供品,點長明燈(在碗中放豆油,燈撚,點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滅)。孝女燒紙七刀半(一刀紙100張)。

燒導頭車。在門外燒紙車、紙馬,謂之“燒導頭車”。

送紙兒。孝子手捧有香、酒、紙錢的小簸箕到村頭小五道廟祭祀鬼神,其他親人隨孝子後麵痛哭,謂之“送紙兒”,也稱“報廟”。沒有小五道廟的,就在村頭用4塊坯或磚搭建替代。導頭紙連送3遍,也有送7遍的。每次吃飯前送1次紙,直到送葬之前。

吊紙兒(即吊唁)。人死後,鄉親鄰裏人買些“燒紙”前去吊唁,並寬慰家屬,吊紙兒者多為女性。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飯,隨來隨走。由死者兒媳行禮、陪祭。

命紙。用白紙剪成,掛在死者家門口。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壽衣店購買。命紙的數目比死者實際年齡多兩條。

批榜。也稱“殃榜”,作用同訃告。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訃告上書“故嚴親先考,生於×年×月×日,因××醫治無效,於×年×月×日辭世(或壽終正寢),享年××歲。泣告鄉裏。×年×月×日。”母亡,訃告上書“故慈母先妣,生於×年×月×日,因××醫治無效,於×年×月×日仙逝,享年××歲。泣告鄉裏。×年×月×日”。還要注明死者子女、晚輩的姓名等,順序: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等。

扯孝人。由2—3位中老年婦女組成,負責為死者子女、晚輩及前來吊唁的親友製作、發放孝服、孝帽等。

孝服。死者的嫡係子孫,披麻戴孝(縣內滿族,不披麻戴孝),旁係子孫,戴孝不披麻。死者有曾孫時,謂之“白喜”。曾孫戴孝,鞋帽上有紅布條。持供品吊唁,近親給孝袍、孝帽各1件,遠親給孝帶1條,男人係在腰間,女人係在頭上。死者兒女穿孝3年,父母雙亡,其鞋為全白,亡1人,其鞋麵大部分蒙白布。守孝期間,兒女不給長輩拜年,不辦喜事。後來披麻演變為用麻批兒係在腰間。孝服,死者兒子的必須縫好,其他人可以披在身上,事後還可以做他用。孝帽,死者孫子、重孫子輩的要戴紅布條,並且可以從孝帽上分出輩分來。女的不帶孝帽,帶塔頭。

供品。前來吊唁的親友,要到賬桌交份子錢,也稱禮金。此外還有帶供品的。供品分為全供、果供、酒供等。死者娘家一般帶全供,包括:豬頭、整雞、整魚、饅頭5個、米飯5碗、水果5樣、菜5盤。擺供在家中要擺5樣,上墳時則擺4樣,故有“人五人六、神三鬼四”一說,在家中死者還是人,沒有變成鬼。果供,一是指點心供,二是專指大女兒帶的果供,是一種用麵粉做好蒸出來的工藝品,上麵雕塑著各種人物等,底大上小頂部有花兒,一般自己做或到市場購買。也有擺豬頭供的。所有供品都要清楚地記在賬本上,會計還要寫供條,一式兩份,一份掛在靈棚上,一份放在供品上。也有親友送帳子(布料)的,應該掛在靈棚內顯要位置,並寫明送帳子人的姓名、與死者的關係等內容。

紙活。用秫秸、紙等材料糊製而成。包括金銀庫、紙車、紙馬、紙人、搖錢樹等。紙活還包括幡杆(也稱“招魂杆”)、哭喪棒等。幡杆由死者長子在出殯時手持,老墳地用白色,新墳地用粉紅色。也有滿堂幡的,兒子、侄子都持。哭喪棒由死者的孫子、重孫子手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