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民風民俗(2)(3 / 3)

三、出行習俗

舊時,交通道路不暢,交通工具很不發達,出行多靠馬匹和步行,千裏路程,往往需跋涉幾日甚至數十日方能到達。薊縣地處半山區,山高林密,多為荒山野嶺、羊腸小道。行人經常披星戴月、風餐露宿,途中常遇到洪水猛獸、盜匪搶劫,甚至危及生命,出門極其不易。因此,人們把出遠門看作是一件大事。

1.出行擇吉與祭神

由於行旅艱難,舊時薊縣人凡出門遠行者,首先要選擇出行的黃道吉日,避開惡煞凶日,以期確保行程的順利和安寧。此外,民間還有“三六九,朝上走、二五八,好回家”的說法。人們相信每月逢三、六、九是適宜出行的吉祥日;逢二、五、八則是回家的吉日。此外,“初一、十五不出遠門”、“父母在,不遠行”、“七不出,八不入”也是民間擇日出行的習俗。

除了選擇吉日,還要祭祀神祇。走陸路的要祭祀土神和路神,走水路的要祭祀龍王。祭祀時,神祇有廟的,要到廟裏去祭祀,附近無廟宇的,可在郊外祭祀。無論廟祭或郊祭,都要點三炷香,燃一對蠟,燒三張黃表紙,並燃放鞭炮。有的外出遠行者,還要請僧道或巫師畫一張“護身符”,以求消除災禍,保佑平安吉祥。佩戴護身符的人,往往把這張符看成自己的命根子,遇到兵匪猛獸,寧肯丟掉銀錢包裹,也決不願把護身符丟掉。

舊時薊縣人們外出遠行,還有包一撮家鄉幹淨黃土的習俗,據老人們講,初至異地他鄉,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反應,往往會頭昏腦脹,不思飲食,甚至拉肚子,隻要把從家鄉帶來的黃土用開水一衝,喝下去病就好了。

此外,“飽帶幹糧暖帶衣”、“晴帶雨傘,飽帶幹糧”、“窮家富路”等俗語,也反映了薊縣人外出遠行的經驗之談,提醒旅者要“未雨綢繆”,做到有備無患。

2.辭行

出行前,要向至親厚友逐一登門辭行,講明動身日期和旅行目的地等情事,若不辭而行,會被人認為“失禮”。辭行時,關係親密的親友,亦有向遠行者饋贈路費的習俗,名曰“送盤纏”。盤纏不在乎多少,重在一個“情”字。為了不拂盛情,一般都要酌情收受。

3.餞行

古人長途遠行,或乘車船,或騎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艱難,且露宿風餐,路上有各種危險,親故分別,再見難期,故此人們十分重視餞行這一儀式,以求出行平安。

薊縣地區還有“出門餃子,迎客麵”的講究,一說是扯扯拉拉,“扯不斷”;二說是用麵條絆住客人腿,希望久住。送客吃餃子,一是說捏邊捏緊,表示多親近、團結、真誠;二是說餃子形狀如元寶,寓意發財,祝福出行人財源茂盛。

4.出行工具

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主要靠步行和車馬。

步行。肩挑背扛,常常一人或者幾個人結伴行走,或趕集上店,或走訪親友。

畜力乘馱。主要是指驢、馬、牛、騾等,既可騎乘又可馱運。由於山區道路崎嶇不易行車,常用的運輸工具稱為“馱筐”,也叫“馱搭子”。馱筐為一木製拱形馱架,墊鞍襯搭於牲口背上,兩頭各固定一編筐,載人運物兼顧,十分方便。

獨輪車。俗稱“小推車”,舊時為木輪,後改為鐵製膠皮輪。這種車子有兩種:一種是大輪兩開貨台,物品放於兩邊貨台上;一種是小輪平底盤,物品放於平底盤之上。獨輪車的使用方法是車在前人在後,兩手分握兩車把,肩膀係“襻”,推著前進。獨輪車適合於平川地形,一般為中、短途運輸,除農田推禾送糞外,也用於趕集上店交換、買賣物品等。

轎子。多人抬的較豪華的轎子稱官轎,為達官顯貴們出行時乘坐;雙人抬的轎子多半是富貴人家使用。

老牛車。用牛作為動力的載重車,是過去農村的普遍運輸工具,為木輪鐵角車。

馬車。為膠皮充氣輪胎,稱之為“大皮車”或“膠皮王”。一般用一匹馬拉,車上架個窩棚,為全家老少出行遮陽避雨。富裕人家用二三匹馬拉。一般用於趕事筵、走親戚等特殊情事。

木船。舊時曾為主要乘運工具。州河為薊縣水路主要交通要道,沿途有大小不等幾個渡口。現河水極少,船運已絕跡。

架子車。與獨輪車相似,隻有車架,沒有貨台。20世紀60年代後最為普及,直到90年代才基本消失。

自行車。薊縣的自行車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於其操作簡單、便捷輕快、老少皆宜,很快便普及開來,現在依然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