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宅舍的布局
薊縣地區宅舍大部分由正房、倒房、院牆、院門、廁所等組成。
正房即坐北朝南的房,也稱堂屋,較高大。正房無論2間、3間、4間、5間,都設有明間,兩端為居室,中間為堂屋,堂屋留有後門,出入方便,還能保持室內通風。居室前窗明亮寬大,後窗窄小。倒房或東、西廂房,相對矮小。
倒房,位於大門位置,與正房相對,坐南朝北,也設明間和暗間,明間作為大門通道使用。
每家自成一院,以土坯、磚或濕土幹打壘建起院牆圍護,亦有用秫秸、葦子、樹枝之類夾籬笆作院牆,並在大門兩邊各埋上一根圓木作為門框,用秫秸或棗枝紮成簡易大門,俗稱“稍門”。講究一些的宅院為了保護大門不受雨雪的侵蝕,用磚或坯修建門樓,既實用又美觀。
院牆,有土牆、石牆和磚牆。磚牆上覆蓋青瓦,以防雨水衝刷牆體。磚石牆側用石灰或水泥抹牆麵。
宅院進出有前門和後門,前門口較大,前門下修台階。前後門口多栽有樹木,以槐樹、楊樹居多。大門口的位置朝向大多設在宅院中軸線略偏東側,也有在正中、偏西或側邊開門,多因條件不同而定。舊時大門多為木質,有單扇、多扇之分。單扇門內外安裝鎖鑰,雙扇門後安裝門栓。大門的顏色多為黑色,有森嚴避邪之意;鐵製門則有綠、藍、鐵紅等多種顏色。
東、西廂房,一般用於儲存糧食雜物等,作為倉庫使用。舊時,人口較多的家庭也作為居室。東西廂房一般東房比西房略高。
廁所,一般設置在宅院的東北角或西南角。民間認為東南角和西北角為淨地,不宜建造。
豬圈,大部分建在前院西南角或後院東北角,與廁所緊連,或北麵一字排開,中間留出通道。
排水溝,俗稱 “水溝眼”。排水溝一般按照房址的地勢而建。房屋排水溝一般在建地基時就同時建好;門口的排水溝與倒房和門樓同時建造。如果房址地勢東高西低,排水溝就建在東側,以便水從門口流過,為的是讓水流呈“龍形”,流出的水叫作“抱門水”或“龍水”,寓意富貴吉祥,日子紅火。
4.宅舍建造與裝修
薊縣地區房屋單體建築的平麵通常為長方形,少有其他形狀。宅舍外觀輪廓大部分由地基、屋身、屋頂三部分組成。階基由磚石砌築,承托著整座房屋;屋身立在階基上,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用磚石、泥土填充隔開。隔牆上安裝門窗隔扇,前後設門。屋頂用木結構屋架造成,頂麵做成柔和簡潔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麵覆蓋青灰瓦、琉璃瓦或稻草等。住屋一般不通間,用三合土、土坯或磚壘牆相隔,住間搭炕。堂屋建灶,也有在院內搭建冷灶,冷天燒炕灶,熱天燒冷灶,大都用風箱助燃。
單體建築宅舍大都坐北朝南,使宅舍能接收更多的太陽輻射熱能。南向開窗獲得更多的陽光,便於采光,同時減少熱損失,保持室內的溫度;北向開窗利於室內通風。房屋的外牆一般用石灰勾縫。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大多數開始用磚砌牆,富裕家庭外牆用水泥勾縫。
薊縣地區宅舍建築一般先建正房,再建偏房,最後壘砌院牆。有條件的還要砌影壁。建正房先要依據宅基定方位、朝向。房屋朝向一般稍偏向東南方。興建宅舍主要工序有:開地槽、打夯、鋪線、壘牆堿腳、砌基、填廂、壘磚、安柁、上梁、釘椽、鋪笆、抹蓋草泥、起房脊、瓦瓦、做房梢等。
宅舍的室內裝飾,依時期各異而有所不同。舊時,室內簡陋,極少裝飾。新中國成立初期,部分家庭屋頂用報紙糊底,再用白紙粘糊第二層,用炕圍彩紙和窗花點綴,稱為頂棚,也叫“虛棚”。20世紀70年代初,改為用秫秸杆紮架做頂,上用黃泥和“麥魚”(小麥殼)和泥抹麵,內牆上麥秸泥後抹石灰,再用石灰刷白。屋內用水泥抹地麵。20世紀80年代中期,縣內個別鄉村農戶開始建有磚混結構的二屋小樓。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多數人家天花板用寶麗板裝飾,內牆粘貼壁紙、壁布,地麵鋪地板磚。客廳、臥室精裝修。
進入21世紀,鋁合金、塑鋼、PVC板等環保、清潔材料的應用,使房屋更加寬敞明亮。室內裝修不斷更新,逐步向舒適、個性化方向發展,家具樣式、地板、燈飾與室內外整體協調都有明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