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藝術欣賞水平和自我參與意識不斷提高,舞台舞蹈的創作、表演也隨之進入了向更廣層麵、更高層次發展時期。從創作上看,除了謳歌時代的主旋律題材如《中國喜洋洋》、《大地飛歌》、《竹林深處》、《火火的秧歌》、《漁陽頌》、《西班牙鬥牛士》、《月光下的鳳尾竹》、《中華情》、《祥鼓賀新春》、《流彩飛虹》、《五星紅旗》、《盼紅軍》、《我愛你中國》、《繡紅旗》、《唱支山歌給黨聽》、《山裏人》、《開門紅》、《好運來》、《祝福春天》、《祖國頌》等舞蹈外,也有像朝鮮舞蹈《大長今》、印度舞蹈《天竺少女》、舞蹈小品《小帽舞》、《纖夫的愛》、《孔雀舞》以及健美操和其他題材的舞蹈,此外,部分舞廳舞蹈如“中三”、“恰恰”、“倫巴”、“街舞”等,經重新編排後,也經常搬上舞台表演。
三、舞廳舞蹈
1952年,在縣總工會(地點在老農機廠,後為棉紡廠機修車間,現圖書館南院文化市場)舉行舞會,主要是跳當時由蘇聯傳入的交誼舞。此後,跳交誼舞的人逐漸增多,到1958年前後,縣城一些機關、單位、學校、廠礦等也經常舉行舞會。“文化大革命”期間,縣內交誼舞活動全部停止。1984年初,縣文化館邀請天津市交誼舞老師孫洪生、徐秀蘭、龐誌等,來薊縣教授交誼舞,主要有慢三、中三、快三、慢四、中四等初級舞種,開始舉辦學習班,推廣普及交誼舞。
1985年,縣文化館先後舉辦兩次交誼舞學習班,有50多人參加。同年年底,縣文化館在圖書館四樓開辦薊縣第一個半營業性質的舞廳,吸引了不少交誼舞愛好者。從此,交誼舞活動在全縣開始普及,主要舞蹈種類有華爾茲(慢三步)、維也納華爾茲(快三步)、布魯斯(慢四步)、狐步(中四步)、快步(快四步)、探戈、吉特巴、倫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等。
1987年,由縣文化局主辦,城關鎮文化站承辦的“天津市首屆田野文化藝術節薊縣舞蹈大賽”,開薊縣交誼舞比賽先河,吸引了全縣交誼舞愛好者的積極參與,在全縣引起轟動。此後,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交誼舞交流比賽活動,並逐漸形成了約150人的交誼舞骨幹隊伍。
隨著交誼舞愛好者人數的不斷增加,薊縣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有營業性舞廳,後遍布縣城及縣內主要大集鎮。主要有薊縣東方之珠歌舞廳、薊縣紅梅歌舞廳、薊縣小太陽歌舞廳、薊縣盛達音樂茶座、薊縣下倉康達酒樓歌舞廳、天津市佳佳迪斯科廣場、薊縣上倉夢真休閑屋、天津市薊縣工人俱樂部歌舞廳、薊縣文化館豪門歌舞廳、薊縣影劇院地下歌舞廳、薊縣邦均影劇院歌舞廳、薊縣五百戶鄉水利站娛樂廳、薊縣翠屏山鄉文化活動中心歌舞廳、薊縣環宇百樂門舞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