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2年底,全縣歌舞娛樂場所登記正式營業的歌舞廳有天津聖派嘉華歌廳、奧斯迪餐飲娛樂有限公司、漁陽賓館歌舞廳、陶愛音樂俱樂部、非常相思豆娛樂城、榮灝金穗賓館內部KTV、甲天下酒吧、火樹銀花娛樂城、宏成鄉酒吧、億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山水郡分公司(KTV)、金碧輝煌酒吧、NO.1酒吧、天津市薊縣午夜香吻酒吧、天一酒吧、天津市盛世金色年華娛樂有限公司。
第五節美術書法
一、美術
薊縣繪畫曆史悠久,許多廟宇寺院均有壁畫,現保存較好的獨樂寺觀音閣彩色壁畫,為明代按照唐代壁畫重繪而成,是薊縣地區民間繪畫藝術的瑰寶。小毛莊漢墓出土的繪畫作品,是迄今為止薊縣地區最早的民間繪畫藝術珍品。
薊縣曆史上曾出現過著名的繪畫大家。三國時期北魏的徐邈(無終人),其畫作《魏元陽神射圖》,被唐代張彥逸《曆代名畫記》收錄。清代較著名的畫家有:蔣熙,字石泉,又字緝亭,嘉慶年間人,善畫梅花、菊花、竹子;蔣元霖,字小泉,道光、鹹豐年間人,所畫梅花“花瓣潔白、冰肌玉骨、別饒風致”,所畫山水“宗法宋、元,而雲嵐煙瘴,無不逼真”;王晉之,所畫蘭、菊、梅“超脫風流,自成一格”;尹清舫,道光、鹹豐年間人,擅長畫蘭花、蘭草,與蔣元霖合作,蔣畫石、尹畫蘭,作品“尤為佳妙”。
20世紀40年代,八營(今屬上倉鎮)人王鶴,擅長寫意山水、花鳥,筆墨功力精深,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天安門高掛的8盞大宮燈上麵的山水、花鳥即為其所繪。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生活、社會環境的根本改善,繪畫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49年,文化館設立美術組,開辦美術學習班,組織群眾書法繪畫活動,舉辦美術書法展覽,到1983年,全縣有業餘美術書法愛好者180多人。
1986年,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天津分校在薊縣成立輔導站,委派專門教師定期來薊上課,並通過與北京、河北等地的書畫名家交流學習,使學員們開闊了眼界,提高了他們的國畫、書法水平。後來成立的薊縣老年書畫協會,通過舉辦書畫展覽及藝術交流、筆會等活動,發展會員近60人,為薊縣群眾書畫活動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96年2月,薊縣老年書畫協會更名為薊縣書畫協會,同時擴大了會員層麵,到2008年,已發展會員300餘人。2008年11月25日,薊縣書畫協會分設為“薊縣美術家協會”和“薊縣書法家協會”。
二、書法
薊縣書法創作曆史悠久。1985年薊縣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上有“戈父丁”三字銘文。
薊縣境內名勝古跡、殿堂廟宇留有大量碑刻匾額,多為書法佳作,其中部分為縣內文人所書。據舊誌記載,金代左光慶喜好篆隸,擅長大字;元代鮮於樞擅長行草,其書圓勁,具有褚、柳筆法,時與趙孟兆齊名,並受到趙的推崇。傳世書跡有《草書千文》、《書蕭山文朝碑》、《書青天詞》、《書杜詩》、《翰草千文》、《遊高亭山廣嚴院記》、《滿堂紅詞》、《評書》、《檁波羅密貼》;清乾隆年間董世寧所書楊家樓永善寺“雨花福地”匾,意態閑雅;清嘉慶、道光年間蔣懋德,擅長楷書、行書,真楷蒼勁、行書遒婉,草勢雄逸;清道光年間趙承祖,書法遒麗,文廟中有其所書的碑記;民國年間,王錫三、張恩溥、仇錫廷、金鳳翥、耿宗仁、王九臣、王梅村、趙彤宣等人,擅長楷書、行書、草書,或學顏體,或學柳體,風格各異。
新中國成立以來,薊縣的書法創作也有了較大的發展。1949年,縣文化館設立美術組,組織群眾進行書法繪畫活動,舉辦美術書法培訓班,從自發的交流活動,到有組織的下鄉書寫春聯、舉辦書法作品展覽等,逐漸形成了書法愛好者隊伍,到1983年,全縣有業餘書法骨幹100多人。1986年,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天津分校在薊縣成立輔導站,委派專門教師定期來薊授課,後來成立的薊縣老年書畫協會,擁有會員50多人,1996年發展為“薊縣書畫協會”,2008年底,更名為“薊縣書法家協會”。經過多年的研討、交流,薊縣書法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截至2012年底,全縣擁有會員70人,其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2人,天津市書法家協會會員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