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文學藝術(16)(3 / 3)

中幡:中幡為民間花會中特技難度較大的一道會。中幡的竹竿高約三丈,上麵飾有彩幡、羅傘並係多個鈴鐺,重60餘斤,主要特技有托塔、拜佛、抹腕、翻肘、轉麵、抖風、牙架、斷梁、釣魚、對頂、腳繃子、孫猴背箭、張飛騙馬、旱地拔蔥等。此會也常常在廟會中表演。中幡主要分布在花園、陳家河、鋪戶莊、東南隅、南傅屯、東南道、柳子口、燕各莊、賈莊子、夏莊子、楊莊、八溝、彩村等村鎮。

韃子跤:由一人戴上二人摔跤的假麵具,扮演二人摔跤,表演(摔跤術語),憨態可掬,引人發笑。韃子跤主要分布在大楊各莊(下倉)、馬伸橋大街等村鎮。

杠子會:在大車上麵固定單杠,在行進中表演單杠技巧。分布村鎮為寇各莊。

耍壇子:屬雜技類花會,特技有拳架、頭架、縮枕、腳繃子、騙馬、背箭、擔山、撈月、雙人對頂等。耍壇子主要分布在西關、燕各莊、城下等村鎮。

耍叉:屬雜技類花會,三股叉上配以鑔盤,舞動時嘩嘩作響,提神醒目。主要特技有托月、麵花、腰串、腿串、大雲風、小雲風、倒卷簾、翅子、壓膀、前踢、後踢、十字披紅等。耍叉主要分布在宋家營、雙井、柳子口、古莊子、八溝等村鎮。

十樣雜耍:為壇子、叉、托棍、火棒、耍盤、耍碗、水流星等的綜合會。十樣雜耍主要分布村鎮五百戶。

五虎棍:由齊眉棍、三節棍、哨子棍、雙棒哨子棍組成,表演《劍鳳山》中捉拿焦家五子(五虎)的情節。五虎棍主要分布在杜吉素、南周莊、宋家營、西南道、頭營、段莊、馬道等村鎮。

英雄會:使用真刀真槍,有故事情節,有歌唱的武術表演。主要劇目有《塔子溝》、《盜禦馬》、《劍鳳山》、《拿鐵公雞》等。英雄會主要分布在西南道、馬營、王良莊等村鎮。

音樂會:約20人左右的傳統民族管弦樂演奏,主要樂器有笙、管子、橫笛、簫、雲鑼、板鼓、堂鼓、大鑼、水釵、撞鍾等。主要曲目有《紫竹調》、《梅花三弄》、《柳青娘》等。音樂會主要分布在大汪莊、驗甲宮、太平莊、劉莊子(下營)、黃崖關、東趙各莊等村鎮。

吵子:由24個鐃和鈸組成的打擊樂組,配以海笛、嗩呐。吵子常與毛驢會配合演出。吵子主要分布在鋪戶莊、小漫河、驗甲宮、大蘇莊、燕各莊、賈莊子、馬伸橋大街、於各莊、下營、劉莊子、黃崖關、楊莊、八溝等村鎮。

大鑼會:銅鑼直徑3尺,每會12或14麵,擊打出或緩或急的不同節奏,常在中幡之前。大鑼會主要分布在東門外、下營、黃崖關等村鎮。

2010年12月21日,薊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中,縣文化館幹部發現了下營鎮劉莊子村村民屈誌義保存的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二十六日訂立的“萬善會會規”。這個會規,是清同治元年村裏應邀參加東陵組織的大型廟會——“萬善會”時,為了保證現場表演的秩序而製定的。“會規”冊頁為硬木封麵,裝訂考究、內容翔實、用詞華麗、字跡娟秀,共有48頁(“會規”全文19頁,餘為空白)。會規涉及起會、走會、花會組織、表演次序等活動規範和懲罰措施,與今天大型體育競賽“秩序冊”的內容類似,為後人研究和了解封建社會中的基層文化形態、民間社團活動以及薊縣的花會曆史,提供了直接的佐證,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資料。

下麵記錄的“萬善會會規”全文,原文為繁體字,無標點,標點符號為譯者所加。

萬善會會規

蓋聞古今,獲福為先,為善最樂,故善以誘眾而盡為善也,雖人有天賦本然之善,不待勉強發乎自然。今眾善萌起,好善者莫不樂而共之為善,夫君子莫貴乎為善者矣。茲因近年賊氛擾亂中華,今眾善仰賴神天,上佑國家清泰,下保眾善鹹寧,是以虔演百戲幾檔,曆年選擇吉期,恭赴黃花山鐵瓦寺下院玉皇廟昊天上帝神前敬獻,以守聖德。再我善眾謹擬於每年正月二十七、八等日,前赴馬蘭峪火神廟,紀壽火德天尊神前恭演百戲,敬備供獻,以答神靈,庇佑一方免頹風火炷之災,故而公同義舉,擬立會規,各檔百戲必須嚴肅整齊,以昭敬謹,眾善奉行,誠恐人眾事繁,口諾心違,致生自撰不齊情事,所以公議規條數款,善則旌之,不善則罰,方不負為善之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