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文學藝術(16)(2 / 3)

旱船:薊縣的旱船有雙人旱船、單人雙船和雙人雙船之分。雙人旱船表演人數為9人,青蛇、白蛇坐船,另外6精怪伴舞。單人雙船表演人數為12人,一船坐青蛇,一船坐白蛇,另有8怪(魚、鱉、蝦、蟹、螺、蚌、蛙、蛟)伴舞。雙人雙船表演人數為14人,一船坐青蛇、白蛇,一船坐許仙、書童,另有8怪伴舞。旱船舞蹈的內容由《白蛇傳》傳說演化而來,多表現水族精怪故事。

旱船主要分布在趙莊(下窩頭)、大街(馬伸橋)、潘莊子、蕭莊子、王莊、八溝、大汪莊、東馬坊、二百戶(白澗)、西戴賈莊、台頭(下窩頭)、楊各莊、西南隅、小米莊、索韃莊(今國和莊)、東施古、小龍臥、西九戶、燕各莊、藏山莊、賈莊子、董莊子、王良莊等村鎮。

地秧歌:表演形式、人物、套路等與小車會基本相同,隻是沒有小車。因此會表演簡便隨意,對服裝道具要求不高,動作難度不大,故在薊縣流傳較廣。

地秧歌主要分布在東二營、石頭營、小漫河、白馬泉、西大屯、許家台、大蘇莊、東施古、西毛莊、燕各莊、藏山莊、賈莊子、東草廠(蒙瞿)、王良莊、豆各莊、田各莊(上倉)、東塔莊、三百戶(五百戶)、仇店子等村鎮。

十八美:與地秧歌很相似,並吸收了其他花會的因素融合而成,是抗日戰爭期間產生的一種新型花會,起源於在篝火旁軍民聯歡,表演類似地秧歌,套路簡便易行,人物既有古代,也有近代。

毛驢會:約20人組成,此會的特點是由真的毛驢參與其中。一般要挑選脾性較溫順的毛驢,毛驢上騎醜婆或美女,伴舞者有拉驢的、趕腳的、傻小子、醜婆子、大姥姥、三個大妞、盲先生、一個秀才、兩個公子(一醜一俊),其中的醜婆為杠官娘子。

毛驢會主要分布在後秦各莊、中營、楊莊、燕各莊、藏山莊、賈各莊、東草廠(蒙瞿)、馬伸橋大街、於各莊、西晉公坨、姚白莊、石頭營、西戴賈莊、出頭嶺、東大屯、孔莊子、橋頭(侯家營)、大扈駕莊、東北隅、驗甲宮、王刁莊、石莊子、西潘莊、東河套、東史各莊等村鎮。

杠官會:杠官一般由十幾至二十多人組成,道具為丈許長木杠,兩邊分別由4至6人肩扛,杠上騎一著官服者,象征縣官出巡。表演者在杠上做跳躍、騰轉、倒立等各種高難動作,此會一般最後一個出場,是所謂“壓軸”會。據傳舊時走會雖然人數眾多,但並無專門組織協調部門,都由民間自行組織管理。既是“賽會”,難免相互爭比鬥氣,產生摩擦,凡是在扭會期間發生的矛盾,一般由杠官會處理,著官服者隨時“升堂”問案,處理走會時發生的糾紛,眾會皆服其判處。

杠官會主要分布在後秦各莊、青甸、大扈駕莊、驗甲宮、黃辛莊(尤古莊)、北王莊、八溝等村鎮。

大秧歌:為高蹺會的分支,是沒有蹺腿的高蹺會,所謂“上蹺為高蹺,落蹺者為秧歌”即指此會。表演時的套路、唱曲都與高蹺基本相同,薊縣的大秧歌大體分為“跑秧歌”和“扭秧歌”等表演形式。

大秧歌主要分布在毛莊子、於各莊等村鎮。

高蹺落子:是高蹺會的另一種形式,但在唱腔上以唱蓮花落為主。高蹺落子主要分布在驗甲宮、燕各莊、藏山莊、賈莊子、陳家河、下營等村鎮。

牛車會:此會在牛車上搭舞台演評劇選場、折子戲等,演出劇目有鋸大缸、小借年、老媽開嗙等。牛車會主要分布在出頭嶺、田各莊(上倉)等村鎮。

大頭和尚度柳翠(也稱大頭和尚逗柳翠):主要人物有柳翠、三個和尚、二丫頭等,除柳翠外,均戴大頭麵具,故事取材於明馮夢龍著《喻世名言》部分情節。大頭和尚度柳翠主要分布在出頭嶺、索韃莊(今國和莊)、王家坎、潘莊子等村鎮。

太平會:屬音樂會類,主要由一人手腳並用,操縱鑼鼓鑔等打擊樂器,配合三弦、二胡、嗩呐伴奏,公子、醜婆、盲先生等眾人伴舞。演奏《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目。太平會主要分布在楊津莊、東兵馬、下營等村鎮。

獅子:表演者一般為10人左右,兩隻大獅子和兩隻或四隻小獅子,青頭為雄,黃頭為雌。通過表演瘙癢、理毛、臥滾、跳滾、托塔、跳桌等特技,表現出獅子活潑可愛、雄武矯健的習性。獅子舞主要分布在石頭營、驗甲宮、西後街、燕各莊、王家坎、下營、馬伸橋大街等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