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文學藝術(16)(1 / 3)

高蹺會主要分布在許家台、鋪戶莊、西門外、高家套、燕各莊、前村、王家坎、東葛岑、蒙瞿、西後子峪、柳河套、八溝、楊莊、大楊各莊、嘴頭、小趙莊、夏莊子、馬伸橋大街、北王莊、下營、大蘆莊、大汪莊、杜吉素、石頭營、南傅屯、趙莊、孔莊子、大潘莊、橋頭(侯家營)、楊津莊、驗甲宮、陳莊、柳子口、東施古、程莊子等村鎮。

碌碡會:流行於薊縣、玉田、寶坻三縣的窪區一帶,主要人物為姑嫂二人,道具是用鐵皮或木製圓桶做成“碌碡”形狀,左右兩端各裝有兩根扶竿,用以推拉碌碡。演出時由扮演“嫂子”和“小姑”的演員推拉碌碡,表現姑嫂二人用碌碡軋葦子,用來織席編簍,以維持生計。表演時還有樂隊和助唱、伴舞者若幹人,邊表演邊歌唱《哭五更》等民歌小調,反映舊時代人們的苦難生活,傾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婦女們生活的艱難和痛苦。

碌碡會主要分布在東馬坊(逯莊子)、十百戶(翠屏山)、小蘇莊、喬安子、青池等村鎮。

小車會:在全縣分布較廣,分單人小車會和雙人小車會兩種。道具小車是用竹子或木料紮成一個長方形的框子,有兩根手把,上寬下窄,上麵搭有帶彩球的涼棚,下麵的框圍有色布,兩邊各畫一個車輪。坐車的演員在車內,腰間有兩個鉤子,將小車鉤起。演員的前麵裝一雙假腿如盤膝狀,宛如少婦盤坐在車上。單人小車會由22人組成,其角色及代表人物分別為:少婦(崔鶯鶯)、公子(張生)、老翁(院公)、老嬤(奶媽)、眾丫鬟、傻小子、拉車人、盲先生、郎中等(一說按《三國演義》中“回荊州”的故事情節,角色分別為少婦孫尚香、小生趙雲等)。表演時老翁推車,少婦坐車,其餘角色在旁伴舞逗趣,不時插入上坡、下坡、過橋、切軸、刮旋風、撿手絹等技巧。雙人小車會坐車者為青蛇、白蛇。

小車會主要分布在高家套、穆莊子、瀑水、八營、塔院、楊莊、東趙各莊、八溝、南辛莊、鄧各莊、傅家屯、黃辛莊、康各莊(尤古莊)、燕各莊、藏山莊、賈莊子、董莊子、北石莊、大仇莊、蕭莊子、龐各莊、大許莊、小許莊、夏莊子、東郭家莊、東塔莊、花窩、張莊、段莊、高各莊(下營)、高莊子、大汪莊、龍灣子、大穿芳峪、石頭營、台頭(下窩頭)、西戴賈莊、東大屯、魏莊子、孔莊子、橋頭(侯家營)、小漫河、大扈駕莊、大刀剪營、何莊、上墊頭、驗甲宮、王刁莊、石莊子、大蘇莊、西中南道、山下屯、三間房、大黃土莊、東施古、毛莊子等村鎮。

龍燈會:薊縣的龍燈有“文龍”和“武龍”之分。文龍為單龍,頭較大,重約60斤,龍身一般由9節或13節組成;武龍為雙龍,頭較小,重約40斤,龍身一般由7節或9節組成。表演時需要33至45人,舞龍時要將演員分為三組,輪番上場表演,以保證舞龍者體力充沛。文龍通過各種套路和造型,表演戲水、鑽跳等情節。一般白晝表演配有15朵彩雲,夜間表演配有15盞荷花燈。武龍表演除了文龍的套路外,另有“打頭飛”(懸空打滾)、“金龍盤玉柱”(立四竹竿,兩龍盤上四柱,舞龍者沿四柱疊羅漢)等高難技巧。

龍燈會主要分布在程家莊(上倉)、後秦各莊、東南隅、七裏峰、董莊子、三百戶(五百戶)、西焦莊子、八溝、康各莊(尤古莊)、彩村、東後子峪、西良各莊、夏莊子(馬伸橋)、南山、馬圈頭、石頭營、出頭嶺、漁津莊、驗甲宮、燕各莊、藏山莊、別山、西九戶、東河套、曹各莊、陳莊、霍家店、大保安鎮等村鎮。

挎鼓會:每會8至12或14麵大鼓,鼓麵直徑約3尺許,表演時每人用布條或繩子將鼓固定在腰部,雙手持鼓槌敲打鼓麵、鼓邊,配以鐃鈸8至10副,打擊出各種鼓點節奏。此會通常隨中幡之後(中幡屬雜技類花會,一般不配伴奏樂器,與挎鼓會相結合,可更好地渲染其表演)。挎鼓會演奏的主要曲牌有《串金蓮》、《咬牙》等。

挎鼓會主要分布在東馬坊(逯莊子)、鋪戶莊、西關、陳莊、東門外、柳子口、賈莊子、高橋、下營、黃崖關、楊莊、八溝、彩村等村鎮。

少林會:武術套路表演,人數從十幾人到二、三十人不等,在緊鑼密鼓的伴奏下,施展拳、腳、騰、翻,刀、槍、棍、棒等各種徒手和器械功夫,其中穿插單人、雙人、三人、群體等多種表演形式,除少林武功外,還有形意、太極拳等,引人入勝,讚聲不絕。

少林會主要分布在紅旗莊、墊頭(上倉)、杜吉素、大現渠、夏莊子、四合村、宋家營、宗莊子、中兵馬、東晉公坨、別山、崗上、龍北村、九百戶、張莊、於各莊、程莊子、李將官莊、牛道口等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