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的民間花會,亦稱“花會”、“會”,舊稱“賽會”,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形式,起源於祭祀、慶典、驅災、逐魔。其風格屬於河北秧歌類,主要由民間世代傳承而來,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前後或各地廟會期間舉行。薊縣的廟會主要有龍山廟會(農曆三月十七)、別山廟會(農曆三月十四)、環秀寺廟會(農曆三月二十六)、東嶽廟會(農曆三月二十八)、崆峒山崔府君廟會(農曆四月初八日)、五名山廟會(農曆四月十五)、藥王廟會(農曆四月二十八)、關帝廟會(農曆五月十三)、火神廟會(農曆五月二十三)等。近年來恢複的獨樂寺廟會,已成為春節期間較有影響的民間花會表演場所。抗日戰爭前後,全縣有民間花會337道,表演形式有30多種,分布於176個村鎮,以城關、馬伸橋、邦均最為集中,多以走村串街為主,一般沒有全縣性的大規模集結場麵。
1948年正月十五,近百道民間花會彙集於當時“包森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上倉,形成薊縣曆史上少有的民間盛會。
解放前夕,出現了秧歌舞、腰鼓舞和霸王鞭等新的舞蹈形式,多在公共集會場所表演並逐漸與民間花會融合。
新中國建立後,人們生活穩定、心情舒暢,花會活動有了很大的發展。1982年,東塔程莊子龍燈和許家台高蹺代表薊縣參加了在天津燕園舉行的天津市花會調演。
薊縣的花會按其表演形式,可分為歌舞類、音樂類、武術雜技類三個類別。
據資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至解放前,全縣花會有:
歌舞類:小車會56道,高蹺會 35道,毛驢會25道,旱船23道,地秧歌19道,杠官7道,高蹺落子6道,碌碡會6道,大秧歌4道,大頭和尚度柳翠4道,太平會3道,牛車會2道,大娶2道,撲蝴蝶1道。
音樂類:吵子13道,挎鼓13道,音樂會6道,大鑼會3道。
武術、雜技類:龍燈會28道,少林會15道,中幡13道,獅子7道,五虎棍7道,耍叉5道,耍壇子3道,英雄會3道,韃子摔跤2道,杠子會1道,十樣雜耍1道。
至1981年統計,全縣花會有:
歌舞類:小車會18道,高蹺10道,十八美7道,地秧歌4道,毛驢會3道,旱船2道,碌碡會2道,高蹺落子1道。
音樂類:吵子2道,挎鼓2道。
武術、雜技類:龍燈12道,少林會9道,中幡4道,耍叉2道,英雄會2道,獅子1道。
1995年,全縣有花會56道,表演形式12種:
高蹺8道,小車會15道,少林會3道,旱船1道,地秧歌13道,獅子2道,龍燈4道,吵子1道,中幡2道,五虎棍1道,腰鼓1道,毛驢會5道。
2010年,全縣共有花會390道,表演形式13種:
歌舞類:高蹺19道,小車會35道,毛驢會27道,地秧歌197道,旱船45道,十八美22道,腰鼓11道,霸王鞭2道,碌碡會1道。
武術、雜技類:龍燈6道,舞獅3道,韃子摔跤2道,少林會9道。
薊縣主要花會簡介:
高蹺:高蹺在春秋時期已成雛形,至北魏時期由短蹺發展為長蹺,宋代稱“踏蹺”,近代稱“踩高蹺”。高蹺行會時的序列,第一部分為儀仗,會頭或領會者走在最前列,依次為會旗、門旗、執牌或彩旗刀旗等負責開路;第二部分為演員,載歌載舞表演各自的絕技;第三部分為後勤服務,提壺送水攜帶工具負責後勤保障。薊縣的高蹺分為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北部山區多為文高蹺,中部丘陵和南部平原區多為武高蹺。文高蹺表演者化妝俊美,服飾絢麗,表演細膩,動作文雅;武高蹺講究功底,表演時有蹲、跳、滾、叉、摔、翻等動作。高蹺腿子的高度為0.8至1.7米左右,分上漆和素白兩種,有的還繪有圖案。
文高蹺表演內容多以漁、樵、耕、讀人物為主,由12或14人組成。其角色和代表人物分別為:公子(蛤蟆精)、老座(狐狸精)、漁翁(白石精)、樵夫(青石怪)、和尚(蜈蚣精)、跳逗(壁虎精)、藥包(地魔)、藥二奶奶(天魔女)、打鑼(鐵錨精、蝴蝶精)、拉魚(青蛇、白蛇)。武高蹺表演內容多以《西遊記》、《水滸》、《三國》中的故事片段為主,由12人組成。其角色和代表人物分別為:四打(打鑼、打鼓各二人)、四跳(公子、藥包、跳逗、和尚)、四唱(藥奶奶、老座子、漁夫、樵夫)。表演高蹺時,一般由漁、樵、耕、讀時舞時唱,由“四跳”者表演蹲襠、劈叉、背劍、托象、拾物、斷橋、翻跟頭等各種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