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皮影
薊縣皮影與唐山皮影同源,但由於地方語言不同,念白和唱腔亦有所差別。唐山皮影有東路和西路之分,薊縣屬於西路皮影,唱腔高亢粗獷,善刀馬,長於武影。西路皮影使用戲劇的打擊樂器,唱腔伴奏早期以板胡或小三弦為主。20世紀30年代,改用高音四胡。影人造型,高七八寸,單眼,隻有“禿娃子”(或稱大耍頭)高尺餘,或雙眼能轉動。道具有桌椅、城牆、山雲、房舍、刀、槍、車、馬等。皮影班大多由箱東領班,一般七八個人,有一盲人彈弦,行當有髯(須生)、生(小生)、片兒(旦)、婆(老旦)、大(淨)、外(末)、醜和“把邊”(嘍囉、衙役類)。皮影演出多在農閑季節,由天黑開始,唱五六個小時。民國二十年(1931)前後,一台影索價15至20元。演唱劇目有《楊家將》、《五峰會》、《瓦崗寨》、《馬潛龍走國》、《劉秀走國》、《白袍征東》、《呼延慶打擂》、《別窯》、《黃愛玉上墳》、《鳳儀亭》、《李逵下山》、《砸鑾駕》、《趙匡胤下河東》、《薛剛反唐》、《嶽飛掃北》等近百個。抗日戰爭前後,全縣有皮影班、社十多個,以袁四(袁萬順)班、劉鳳班、蔡永發(蔡籽兒)班、民眾影社等最負盛譽。抗日戰爭時期,冀熱邊十四專署宣傳部領導的灤西影社活動於薊縣西部和平穀、三河之間,演出節目除《楊家將》、《嶽飛傳》、《五峰會》等傳統節目外,還有新編節目《張月自盡》(張月是區婦聯幹部,被日寇捕去並被送給偽隊長。在洞房中,張月將偽隊長殺死,而後自刎)、《頑固回頭》、《槍斃楊山》(楊山是漢奸,其妻劉瑞蓮勸夫改惡從善,劉被逼上吊,被一農民搭救,後楊山被人民政府判處死刑,在刑場,劉氏哭罵其夫)和《劉胡蘭》、《血淚仇》、《頑固頭上當》等。當時演員都配發武器,享受供給製待遇,為群眾義務演出。1944年秋季,在官莊演影,相距日寇據點的彩各莊僅4裏路,一麵演出,一麵準備隨時轉移。1947年土地改革,民間影班紛紛組織起來,到1949年底約有影班70個,專業班有7個。1951年,薊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接收了原十四專署宣傳部領導的灤西影社,改名為新新影社,常年在全縣演出。1953年,移交給中共薊縣縣委宣傳部領導,演員為工資製。1954年10 月,新新影社在北京為蘇聯共產黨中央代表團演出了《哪吒鬧海》,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雙掛印》錄音。1955年,新新影社分出一部分人員另組建了紅星影社,改為工資加獎金的自負盈虧製。1959年,紅星影社和新新影社合並,定名為薊縣皮影社,受薊縣文教局領導。同年參加唐山地區皮影彙演,演出《碧血揚州》。1968年12月,薊縣皮影社以“皮影不適合塑造英雄形象”而被解散。1976年,恢複皮影演出,全縣有營業性皮影社11個,農村業餘皮影班10幾個,最著名的有穆從文班、邢學明班、王正宗班、陳立平班、亢金伶班、張祥班、張卓如班、李伯春班。1980年,成立皮影一隊、二隊,隸屬於薊縣文化館。演出多為傳統節目,新編移植節目有《林海雪原》、《貧女淚》、《白毛女》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皮影藝術有很大的發展。唱腔吸收了其他劇種和京劇“反西皮倒板”的行腔和板式,並將其融合到皮影的唱腔中,豐富了皮影的表現力;映幕將紙幕改為布幕,長一丈八尺,寬五尺;影人增加高度,達到二尺。照明投影則由紙撚油燈改為玻璃罩燈、汽燈、電燈;伴奏樂器由原來一兩件樂器,增加使用三弦,二胡、揚琴等。此外,道具、布景和音響效果都有大幅度改進,參加演出人員達15人。
新中國成立前後,活躍在薊縣的著名皮影藝人情況摘錄如下(名字後括號中為藝名或綽號):
蔡永發(蔡籽),工醜、片(女角,青衣、花旦、彩旦等),翠屏山瓦房村人。
蘇奎,工髯(老生),翠屏山瓦房村人。
段崑山(段七),工髯,翠屏山山下屯村人。
龍譚,線(操縱影人,俗稱“耍影人兒的”),城關楊各莊村人。
朱啟(活程咬金),工大(花臉),別山馬各莊村人。
李永榮,工大,楊津莊小漫河村人。
袁萬順(袁四),工片,別山彌勒院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