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學藝術(13)(2 / 3)

1952年8月,由蘭州軍區京劇隊複員回薊縣的原“六合梆子班”藝人劉子琢創建“新生評劇戲班”,演職人員約30人,後發展到60多人,大多數是劉子琢本族人,團址在城內文昌街中段路北的文昌宮(今縣物資局所在地)。旦角主演先後有劉玉蘭、筱金蘭、白玉香,老旦筱玉玲等,男角主演大小生王維昭、二小生秦玉祥,花臉馮小波,服裝、道具多是演員自帶來的舊品。演出劇目有《燕赤關》、《桃花庵》、《秦香蓮》、《楊八姐遊春》、《張羽煮海》、《茶瓶記》、《呂布與貂蟬》、《鳳還巢》、《小姑賢》、《唐知縣審誥命》、《棒打無情郎》、《天仙配》、《人麵桃花》等幾十出傳統戲和《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劉巧兒》、《賈景山辦社》等現代戲。1956年薊縣人民政府對新生評戲班進行改組,成立了政府適當補貼、自負盈虧、集體性質的“薊縣評劇團”。

1958年11月,薊縣、三河、大廠三縣合並,定名為薊縣,原三河縣評劇團改為薊縣評劇一團,原薊縣評劇團改為薊縣評劇二團,不久二團調往灤縣,1962年6月1日,三縣分治,一團仍回到三河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薊縣沒有專業劇團。1968年,成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以排練演出歌舞、快板、表演唱等小型多樣節目為主。1978年,改為薊縣文工團。1981年2月更名為薊縣評劇團,並開始走向市場,利用劇場、流動舞台進行商業性演出。演出劇目有:《秦香蓮》、《花木蘭》、《牧羊圈》、《謝瑤環》、《費姐》、《雙玉蟬》、《皇親國戚》、《回杯記》、《水冰心抗婚》、《這樣的女人》、《楊三姐告狀》、《祥林嫂》等,當年演出333場。薊縣評劇團自重新組建以來,每年上山下鄉,為農民送戲演出350場以上,最多年演出432場。1986年起,劇團結束了利用流動舞台賣票的演出模式,開始了各鄉、鎮、村包場演出。

由於成績突出,1983年,縣評劇團被評為市級精神文明先進單位。此後,先後多次榮獲中宣部、文化部授予的“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國家司法部授予的“四五普法工作先進集體”,天津市文化局、人事局授予的“先進集體”, 天津市總工會授予的“工會工作先進單位 ”,天津市總工會授予的“‘十五’立功先進集體”,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的2010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創新項目”獎,薊縣縣委授予評劇團“先進黨組織”稱號,縣文明辦授予“文明單位”稱號,薊縣縣委授予“思想政治工作‘示範群體’”稱號,縣婦聯授予“‘三八’紅旗集體”稱號。天津電視台還錄製大型專題片《盤山花正紅》,記錄了薊縣評劇團幾十年如一日,上山下鄉為農民送戲的事跡。

除專業劇團外,薊縣的業餘戲劇活動也十分活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較大的村裏一般都有業餘劇團,各區完全小學校也有校劇團,利用業餘、課餘時間,編排演出評劇、京劇、話劇、歌劇、歌舞劇等,時裝劇目多是由陝北傳來的《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大家喜歡》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業餘劇團繼續發展,中學、師範學校劇團還演出了歌劇《劉胡蘭》、《王秀蘭》、《小二黑結婚》,話劇《戰鬥裏成長》,評劇《小女婿》、《劉巧兒》等。到1957年,全縣有業餘劇團156個,主要演出評劇和京劇,開展活動比較好的有西橋頭、桑梓、辛撞、西太河、楊津莊、大楊各莊、大扈駕莊、下倉、少林口、前潵水頭、下營、楊莊、翟莊、孔莊子、北趙各莊、東趙各莊、田各莊、南關、東南隅、東馬坊、馬圈頭、沿河、賈各莊、五裏莊等村。演出劇目有《小二黑結婚》、《小女婿》、《三月三》、《楊三姐告狀》、《白蛇傳》、《井台會》、《秦香蓮》、《王少安趕船》、《茶瓶記》、《繡鞋記》、《祥林嫂》、《箭杆河邊》、《奪印》、《蘆蕩火種》,歌劇《三醜會》、《白毛女》,舞蹈《海軍舞》等。此後,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全縣的農村戲劇活動也時而繁榮發展、時而凋零停滯。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社區業餘戲劇活動迅猛發展,各種戲劇比賽應運而生,湧現出了全國評劇票友大賽獲得十佳評劇票友稱號的趙尚芳、第三屆全國京劇票友大賽金獎獲得者田立和、縣級十大評劇票友楊秀坤、陳克青、王淑雲、林淑文、蒙德群、王燕、郭誌、劉振存、許葆英、王作華,十佳評劇票友王連廷、侯殿力、劉鳳、盧鳳遠、範金棟、張會萍、李鳳霞、劉學萍、趙德寶、潘玉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