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景雲,工生(小生)、片,別山東定福莊村人。
尹慶,工醜(醜角)、線,別山大官場村人。
曹景雲,工大,別山大官場村人。
吳蘭,工生、片,上倉東郭家莊村人。
金義,工髯,大堼上大保安鎮村人。
喬連啟(老號子),工大,東二營都賽營村人。
楊林,工大、線,別山雙楊樹村人。
律德,工片,穿芳峪蕭莊戶村人。
黃貴,工醜、線,善謄寫,官莊賈各莊村人。
陳立宗,工髯、線,馬伸橋峰山村人。
馬立明,工醜,逯莊子東馬坊村人。
陳立更,工髯,醜,官場李各莊村人。
王振,工醜、線,上倉六裏屯村人。
王文玉,工片,上倉六裏屯村人。
龍德春,工生、片、線,城關楊各莊村人。
曹國章,工髯,劉家頂小許莊村人。
安素,工片,李明莊蘆辛莊村人。
彭永貴,工大,下倉蒙瞿村人。
王璞,工醜,出頭嶺南擂鼓台村人。
傅運奔,工生、片,東施古柳子口村人。
張信,工髯,尤古莊崔莊子村人。
三、歌劇、話劇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業餘劇團和各區完全小學校劇團上演話劇、歌劇、舞劇,也演些自編節目和《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大家歡喜》等陝北抗日根據地的一些劇目。
新中國成立後,中學、師範學校劇團演出歌劇《劉胡蘭》、《王秀鸞》、《小二黑結婚》,話劇《戰鬥裏成長》等。1954年,農村業餘劇團成立後,演出歌劇《三醜會》、《白毛女》、《劉胡蘭》、《王秀鸞》以及舞劇《海軍舞》和一些自編節目。1958年,成立縣文工團,有40多人,主要演些歌舞劇目,1961年解散。“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農村成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主要演出歌舞和一些小型節目。1969年下半年,開始排演京劇《紅燈記》、《沙家浜》、《龍江頌》、《智取威虎山》選場或全劇等,1976年底,樣板戲停演。1977年,恢複農村業餘劇團,排演話劇、歌劇、舞劇、傳統劇目和自編節目。1985年8月,薊縣舉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文藝晚會”,縣文化館馮旭泰創作、導演的獨幕話劇《烽火母子情》,參加了紀念演出。2005年8月,適逢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該獨幕話劇經修改後再次參加紀念演出。天津《今晚報》以“英雄媽媽走上舞台——《抗日烽火母子情》在薊縣演出深深打動觀眾”為題,報道了演出盛況。
四、小品
薊縣的戲劇、喜劇小品創作和表演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先後湧現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和表演者,如《賣瓜》(1989年,編劇:楊廣勇,表演:楊廣勇、冀連存、亢合營)、《賣柿子》(1989年,編劇:趙尚林,表演:奎向陽、趙先伶)、《棄嬰》(1990年,編劇:王東升,表演:付曉靜、趙先伶)、《春來茶館》(1991年,編劇:趙尚林,表演:奎向陽、楊俊萍、王瑞敏)、《吉祥號》(1994年,編劇:陳玉英,表演:李淑華、王金柱)、《酒村長》(1994年,編劇:陳玉英,表演:聶國興、王亞軍、李淑華)、《訓姑爺》(1998年,編劇:王玉梅,表演:付曉靜、王樹山)、《路燈下》(2001年,編劇:王玉梅,表演:劉霞、李栓成、趙立明)、《市長下鄉》(2002年,編劇:李東茵,表演:奎向陽、趙立明、賈桂雲)、《同心圓夢》(2002年,編劇:奎向陽,表演:奎向陽、賈桂雲、潘海曼)、《心病》(2005年,編劇:李冬茵,表演:王亞軍、夏霞、王秀麗)等。編劇、導演、表演多次獲得市級以上各獎項。
五、業餘文藝團隊
老幹部局京劇社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縣城內的京劇愛好者利用業餘時間,相互交流、學習演唱京劇選段,逐漸形成了幾支相對穩定的京劇愛好者隊伍,演唱水平也不斷提高,曾以個人名義參加天津“和平杯”、中央電視台等京劇票友比賽活動。2009年,縣委老幹部局為適應老幹部的文化需求,豐富文化活動內容,在深入調查研究和論證的基礎上,決定將在電廠工會俱樂部活動的京劇愛好者,納入老幹部藝術團序列,並於2010年1月8日注冊為薊縣老幹部局京劇社,從而建立了薊縣第一個在市票友協會注冊的業餘社團。
該劇社有天津市京劇票友協會會員27人,縣委老幹部局副局長袁宗文為社長,田立和負責日常業務活動,李淑芸任藝術指導。老幹部局京劇社成立以來,堅持經常性集中排練活動,多次邀請天津京劇名家輔導傳藝,與其他京劇愛好者組織進行聯誼交流活動,在薊縣電視台錄製京劇節目8個,組織或參與正式演出11場,參加薊縣首屆戲曲比賽,仇芳傑、劉玉隊分別獲京劇組一、二等獎,史春花獲優秀獎;田立和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三屆全國京劇票友大賽”中,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