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成立薊縣文物保管所,隸屬於薊縣文化局,為正科級建製,全額事業編製。1989年,薊縣文物保管所設辦公室和開放服務部,辦公室負責全縣的文物保護工作,開放服務部負責獨樂寺的開放管理工作。1993年,進行內部機構調整,設置一室三部,即辦公室、業務部、保衛部、開放部。2004年6月,建立薊縣文物博物館,在薊縣文物保管所加掛薊縣文物博物館的牌子,下設辦公室、文保部、陳列部、群工部、保衛部。
文物保管所的職能是宣傳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負責全縣境內的文物保護和管理,配合上級業務部門搞好古建築的維護和古墓葬的發掘、清理工作,確保館藏文物的絕對安全,打擊文物犯罪活動,有計劃地對全縣文物進行研究與開發,對獨樂寺、白塔寺、魯班廟等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日常保護管理,舉辦文物展出,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先進文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重要活動
1954年,文化館由關帝廟遷入獨樂寺。獨樂寺由文化館管理使用,文保工作成為文化館工作的一部分。
1955年,文化館設立文物保護管理專職人員。
1956年春,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9月4日,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東起山海關西至萬全縣長城(包括薊縣境內長城)、別山漢墓群、邦均漢墓群、獨樂寺、觀音寺白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58年7月,河北省文化局撥專款維修獨樂寺。
1959年10月20日,蘇聯地質學家沃羅柯金考查“薊縣地質剖麵”(今中上元古界自然保護區)並參觀獨樂寺。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獨樂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2年春,安裝觀音閣網式避雷針。9月,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盤山抗日根據地、白塔、天成寺舍利塔、邦均漢墓、別山漢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月10日,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率學生40餘人測繪獨樂寺觀音閣。
1963年5月,維修獨樂寺山門,安裝觀音閣隔扇門窗。6月,新西蘭文化參讚路易?愛黎一行專程來薊縣參觀獨樂寺,中央對外聯絡委員會人員陪同。薊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鄭誌超、檔案館館長王雪鬆接待。
1965年10月,河北省天津地區專員公署文化局主持發掘張家園遺址,出土了商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文物100多件,天津曆史博物館收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紅衛兵”“破四舊”,準備砸毀獨樂寺塑像等文物,文化館工作人員向其宣讀《國務院文物保護暫行條例》,予以製止。
1967年2月,為保護文物免遭毀壞,用籬笆抹泥封住獨樂寺山門兩側的“哼哈二將”塑像。
1970年8月,平津戰役紀念館在薊縣孟家樓村建成。
1972年2月,獨樂寺觀音閣下層內牆四周,發現壁畫,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和國家文物局祁英濤工程師,國家曆史博物館史樹青研究員、故宮博物院楊伯達、北京大學宿白教授等前來考察,並精心剝出,有二明王和十六羅漢像,北京大學教授宿白撰文,認為是元明兩次繪畫,並在1973年第三期《文物》上以“文展”署名,發表了《新剝出的觀音閣壁畫》一文。11月,國務院派圖博專家陳滋德、中國進出口公司石伯平來薊縣調查與東陵盜案有關的翠煙壺事件。
1973年2月,公布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5處,縣級30處。4月,通(縣)古(冶)鐵路(今京秦鐵路)工程動工,通過邦均漢墓群,河北省文化局文物處、薊縣文物保管所分別派孟浩、魏仲明組成邦均漢墓群發掘小組,清理漢墓27座,宋墓1座,出土了陶器、銅器、銅幣等文物。9月,經報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批準,劃定獨樂寺保護範圍和安全保護區。保護範圍規定,從獨樂寺圍牆算起,院內南北長129米 ,東西寬94米;安全保護區規定,從獨樂寺外牆根算起,東西南北各200米。即北至公安局南牆根,南到白塔門前大街,西至護城河沿,東到石門坎胡同。
1974年2月,薊縣文物保管所在解放軍269醫院內清理元代墓葬,出土白瓷盤、銀勺等。11月,維修獨樂寺觀音閣上層回廊地麵,1975年中完工。
1975年1月,根據國家文物局、天津市文化局文管處的意見,由國家文物局古建工程師祁英濤等主持製定獨樂寺五年維修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