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文化機構(5)(2 / 3)

1976年9月,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管理處和薊縣文物保管所邀請洛陽博物館探查別山漢墓群的位置和現狀。探明位置為東到二裏店子;南到竇家樓、後樓;西到王杠莊;北到舊公路。現狀是封土無存,地表有東漢時期暴露物。同月,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管理處和薊縣文物保管所組織抗震考古文物普查,至1977年5月結束。

1977年5月,曆時8個月的抗震考古文物普查,發現商周遺址5處、戰國至漢遺址15處、漢代墓葬20處、古建築18處、古化石出土地7處、古錢幣出土地3處、清代墓2處,並有革命遺址23處。6月,在許家台大隊南城子發掘西周遺址,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文物。8月,發掘圍坊古遺址,出土了石器、陶器等新石器時期和夏商周文物90件。出土文物被天津市曆史博物館收藏。

1978年6月,維修獨樂寺的觀音閣山門、台基和院內地麵甬路,山門添配隔扇窗。7月,測定薊縣境內長城為41千米,查清薊縣境內有長城敵樓52座,墩台14座,並建立了長城保護組織和保護措施。8月,請天津市美術學院楊德樹等臨摹觀音閣內壁畫。11月,文物保管所為全縣35處古建築、古遺址、古陵墓建立保護標誌並劃定保護範圍。

1979年5月,修整油飾“獨樂寺”、“觀音之閣”、“具足圓成”、“普門香界”等匾額;修整十一麵觀音、脅侍菩薩、金剛力士、倒座觀音等塑像的震損部分並臨摹觀音閣壁畫。10月,發掘別山兩座漢墓,出土陶俑、陶樓、銅器等45件,被天津市曆史博物館收藏。

1980年5月10日,獨樂寺正式向中外遊人開放,觀音閣前東西兩配殿布置為“薊縣曆史文物陳列室”。7月,剝出獨樂寺山門後梢間四天王壁畫。

1981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等國家領導人視察薊縣旅遊開發事業,並參觀獨樂寺和白塔。11月,對小港、孫各莊鄉的清王陵遺址進行回填整理。

1982年3月,盤山天成寺重建工程竣工。5月,盤山風景區正式向中外遊人開放。7月,盤山抗日根據地遺址、盤山烈士陵園、古佛舍利塔、定光佛舍利塔、千像寺石刻、白塔、圍坊遺址、別山和邦均漢墓群被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4月,薊縣文物保管所負責施工維修白塔,1984年7月竣工。施工中,發現塔中有塔,清理出石函、經卷、銅佛、水晶龜等文物70多件。6月,將28塊乾隆皇帝禦筆書法壁碑,從馬伸橋社辦中學遷到獨樂寺院內,1984年鑲嵌在獨樂寺院內西牆陳列展出。7月,彩繪鼓樓。8月,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使館官員分兩批參觀獨樂寺,由國務院國家旅遊總局外事辦公室主任王平和天津市副市長李嵐清陪同。10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趙樸初,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等參觀獨樂寺。侯寶林高度評價了山門力士塑像,稱“不但塑出了骨骼,而且塑出了肌肉”。

1984年7月,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抗震辦公室邀請京津兩市建築結構專家30餘人,在薊縣舉行“獨樂寺抗震加固學術討論會”,印發了《座談會記要》。10月24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薊縣舉行“紀念獨樂寺重建一千年大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100多人參加,發表論文三十多篇。天津市人民政府樹“獨樂寺重建一千年紀念碑”。文物保管所訂製了500枚“獨樂寺重建一千年紀念幣”。12月,薊縣文物保管所清理穿芳峪鄉台頭村遼代墓,出土陶製注子壺、口杯、二足爐等30餘件。

1985年5月,美國前財政部長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行長、雕塑家安?所羅門一行7人參觀獨樂寺,梁從誡陪同。同月,林業局苗圃(上寶塔村南)出土東漢陶器13件。有罐、灶、倉、盤、案、匜、勺等。6月,中顧委委員陳錫聯、黃震、伍修權、楊獻珍等百餘人參觀獨樂寺並遊覽盤山。6月15日, 天津市人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撥款維修魯班廟,1986年6月竣工。10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薊縣長城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月,由薊縣文化館泥塑組重塑的獨樂寺八角亭內韋馱像竣工。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36處,其中國家級1處,市級9處,縣級26處。

1986年4月14日,薊縣人民政府決定將原“薊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的文物保護標誌改為“薊縣人民政府公布”。4月16日,天津市《民間舞蹈集成》編輯工作會議在盤山民政局招待所召開,天津市文化局局長曹火星出席會議,與會專家參觀了薊縣白塔,對白塔上的磚雕非常重視,建議將磚雕上的舞伎俑收錄入《民間舞蹈集成?天津卷》。4月21日,白塔寺對外開放。5月,薊縣文物保管所主持對漁陽鼓樓進行維修,重新包砌青磚。8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薊縣邦均西周遺址和墓葬群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範圍為京哈公路北側、邦喜公路東側,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300米的夾角地帶;邦均西周遺址和墓葬出土銅鼎、銅簋等文物250件。10月,在獨樂寺院內建立6個觀測墩,以監測觀音閣的變形和位移。12月,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薊縣文物保管所組織人力在全縣範圍內分組進行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