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更名為薊縣文化館,設文藝、宣傳兩個組。1955年,改設宣傳組、輔導組、圖書室。1969年3月,撤消文化館,與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縣評劇團前身)、電影管理站、縣毛澤東思想展覽館合並改稱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1年10月,恢複文化館,下設群藝組、美術組。1972年,增設創作組,恢複圖書室,1979年冬,成立泥塑組,1980年,成立工藝美術攝影服務部。1981年2月20日,圖書組從文化館分出,建立薊縣圖書館。1982年1月,成立集郵小組,後發展為薊縣集郵協會。1990年5月,經縣政府研究,將縣棉紡廠原機修廠舊址劃撥文化館使用。1998年5月,文化館實行聘任上崗製度,全館設三部兩室,即輔導部、文藝部、《芳草地》編輯部、辦公室、裱畫室。
1999年10月18日,薊縣文化館遷入位於薊縣中昌北路3號的新館址。文化館大樓總建築麵積4166平方米,室外活動場地“薊州大舞台”1000平方米。館內設有文藝部、美影部、辦公室、非遺辦公室。
文化館現有職工53人,其中退休23人,專業技術人員13人,工人9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7人。
文化館的主要職責任務是豐富全縣人民的文化生活,輔導和組織開展基層業餘文化活動,繁榮文學藝術創作,搜集、整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開展各項館辦活動,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重要活動
1950年初,薊縣民校在文化館開學,學員50餘人,全部為失學的男女青壯年及無力求學的兒童,利用晚上兩個小時進行學習。8月,購置一架幻燈機,經過培訓,9月初開始在全縣放映。此外,文化館還利用街頭廣播、黑板報、問事處、演劇、扭秧歌、晝夜兩用式拉洋片、演講、漫畫、新農具實驗等方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1951年,按照薊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對新舊藝人的領導,開展群藝運動的通知》要求,文化館對縣內的劇團、影社及各類藝人采取幫助改造的措施,組織群藝聯合會,實行文化統一戰線。同時對舊皮影、劇目、曲藝節目等,進行修改提高,為全縣開展文藝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礎。6月,縣人民政府在文化館及二區、三區區公所舉辦薊縣農業技術短期訓練班,學員128名。學習內容主要有夏季棉花管理、小麥選種等農業技術知識。
1952年7月,薊縣人民文化館在邦均、下營、上倉、下倉、別山、侯家營建立區人民文化站。全縣有業餘劇團32個,皮影隊6個。幻燈機10架,全年放映幻燈201場,觀眾22萬餘人次。
1954年4月,在全縣較大村鎮設立流動圖書箱、圖書包,由村民和社政教股負責管理。文化館、站經常進行業務輔導和調換內容,使圖書工作成為向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宣傳農業技術科學知識和衛生知識等的重要手段。6月,建立收音網,文化館、站共有收音機7台,全縣共建站15個。7月,文化館組織民間藝人成立“薊縣群藝聯合會”。全縣共有幻燈機13架,基本達到了幻燈按計劃巡回演出,經常不斷地在農村展示宣傳,成為配合推動工作的主要工具。
1955年3月,出刊《農村文藝通訊》一期,共印發450份。文化館全年購置農村通俗讀物4500冊,增設流動圖書箱、圖書包53個,圖書4200冊。全年共發放《農村文藝通訊》及翻印劇本、快板、鼓詞、相聲、歌曲等文藝材料52種計16000份。全縣有一個專業劇團和一個皮影隊。幻燈機15架,幻燈放映站83個。農村俱樂部27處,農村業餘劇團257個,花會320道,村業餘皮影隊48個,盲藝人116人,相聲藝人67人,拉洋片藝人8人。
1956年,文化館、站全年以發展農村俱樂部和輔導俱樂部活動工作為主,建立農村俱樂部390個,占行政村的58%。並在11個鄉建立了以俱樂部為中心的農村文化網。
1957年,在全縣建立和扶持、輔導農村業餘劇團156個,主要演出評劇。劇目有《小二黑結婚》《小女婿》《三月三》《井台會》《秦香蓮》《王少安趕船》《茶瓶計》《繡鞋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