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化機構(1)(3 / 3)

1958年4月,為響應縣委、縣人委發出的《關於開展文化大躍進的指示》,全館動員,完成全縣文化奮鬥目標:鏖戰10晝夜,“五一”前實現“兩化”,即歌唱化、牆壁標語化。實現處處有歌聲,人人會歌唱,村村有壁畫,壁壁有標語的文藝歌唱縣。城鎮和農村呈現了“村村有壁畫,壁壁有標語,哪裏有勞動群眾,哪裏就有勞動歌聲”的新氣象。

1960年全年,縣文化館開展服務和輔導活動,共舉辦大中小型展覽10次,觀眾10餘萬人。建立圖書室100多個,書報閱覽站18個,農村書報站80多處,流動書箱800多個。全年掀起4次壁畫、標語刷新高潮,創作壁畫稿160多件,創繪、仿繪大幅壁畫20130幅,刷新標語共41000條;普查地上地下古文物、古建築、革命文物、遺址等171處,並組織文物巡回展覽7次,觀眾達3000多人。

1962年,縣文化館舉辦農村文藝骨幹業餘文藝訓練班,對全縣40個農村業餘劇團進行重點輔導。

1966年,全縣農村業餘劇團、俱樂部600多個,演出評劇、皮影、河北梆子、歌舞、歌劇、話劇及小型多樣的文藝節目。民間花會能隨時演出的有40多道。

1971年,薊縣第一份文藝刊物《盤山紅》創刊,油印、手工裝訂、不定期發行。全年共出版2期。

1972年2月,文化館組織排演歌舞節目《喜摘豐收棉》,參加廊坊地區文藝彙演,並納入地區代表隊參加河北省文藝彙演,獲獎狀。

1973年,《盤山紅》更名為《薊縣文藝》。

1975年5月,文化館購置照相機,閃光燈、放大機等設備。成立美術攝影組,開展業餘攝影藝術創作。

1976年4月,舉辦薊縣育紅班文藝調演。參加調演的節目要求“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以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盡可能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短小精悍、具有幼兒特點。每個工委出一個代表隊。

5月,舉辦薊縣工農兵“反擊右傾翻案風、歌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歌詠大會。

1978年6月,舉行薊縣育紅班文藝彙演。節目內容以揭批“四人幫”和學雷鋒、學習科學知識等題材為主,節目形式小型多樣,適合幼兒的特點。特別要求要注意文體結合,能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種團體操、小武術等也可參加彙演。

1979年9月,縣文化館購20英寸彩色電視機,建立電視室,對外開放彩色電視播放。

1980年,按照縣政府《關於批轉縣文教局〈關於建立公社文化站的請示報告〉的通知》要求,文化館積極配合,安排人員下鄉,並作出規劃,創造條件,積極建立文化站,以推動全縣社隊各項文化活動深入發展。到9月份,相繼建立了邦均、白澗、李莊子、尤古莊、侯家營、上倉、大堼上、楊津莊、下倉、東施古、東塔、別山、五百戶、禮明莊、官莊、下營、羅莊子、馬伸橋、穿芳峪、出頭嶺、西龍虎峪公社等21個文化站。12月,在全市文化館工作競賽評比活動中,薊縣文化館美術組被評為先進集體,獲天津市文化局頒發的獎狀。

1981年,重點抓全縣文化站建設,至9月底,先後建立了城關鎮、東二營、劉頂子、許家台、西塔、桑梓、三岔口、蒙瞿、九百戶、翠屏山、寇各莊、下窩頭、東趙各莊、城關、逯莊子、溵溜、洪水莊、小港、孫各莊、宋家營、官場等21個公社文化站,至此,全縣42個鄉鎮全部建立了文化站。9月,天津市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撥款10000元,由文化館購置哈哈鏡和電子玩具等,建立兒童遊藝室。

1982年9月,天津市文化局、市舞蹈家協會聯合舉辦“天津市第二屆群眾舞蹈創作比賽”,由李立、劉光輝、段文俊創作,周立軍表演的舞蹈《魚水情深》獲創作、表演一等獎。

1983年5月,文化館創作組獲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青少年創作先進單位”稱號和錦旗一麵。此外,全年分別組織皮影、戲曲、曲藝、雜技、魔術等各藝術種類的調演,春節期間組織花會調演和新春歌舞晚會,

1984年,組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文藝晚會、春節花會調演和群眾歌詠活動。10月,為紀念獨樂寺重建一千周年,由李立、馮旭泰、劉光輝創作,周立軍表演的舞蹈《獨樂觀音》,獲天津市第三屆群眾舞蹈比賽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