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中西傳統文化之比較(6)(2 / 3)

古羅馬曆經千年,“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的混合物”(威廉、哈迪、麥克尼爾:《西方文明史綱》。),在一定意義上,“它超越了城邦製狹隘的政治框架,創立了一個將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馬文·佩裏主編:《西方文明史》。)。民主傳統自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帝國時代,一直延續到西羅馬帝國滅亡。古羅馬政治民主滲透到了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各方麵。同時,隨著羅馬擴張的過程,希臘、西亞、埃及、迦太基等東、西方文化都融會到了羅馬民族文化中,加之羅馬對外來文化,特別是希臘文化采取兼收並蓄、拿來主義的態度,使得輝煌燦爛的古代羅馬文化與希臘文化共同成為西方文化的古典傳統,在文學、哲學、政治學、法學、藝術、科學等方麵百舸爭流、千帆競秀。以哲學為例,羅馬哲學的主要功績雖在於對希臘哲學的繼承和發揚,但自身也出現了盧卡萊修、西塞羅、盧西安等著名哲學家在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上的尖銳對立與共同繁榮,並成為近代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基督教神學的理論源頭。在世界文化史上最負盛名的羅馬法學,也是眾多法學家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辯爭和互促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博大精深的羅馬法的影響大大超出了孕育它的社會,成為近代西方各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紛紛效仿的法律藍本,它不隻是馬羅人的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中世紀,封建宗教文化占據了西方文化的統治地位,宗教滲透到西方社會文化生活的每一個層麵,學術民主被基督教神學所扼殺,哲學成為宗教神學的婢女,教育成為宗教擴張的工具,文學成為宗教教義的衍生物,藝術成為宗教神的物化劑,相對於此前此後的時期,此時西方文化中的學術流派是較少的,學術研究的熱情相對淡薄,所涉及的領域較為狹小,內容的局限性也比較大。

西歐文藝複興、英法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照亮了西方文化中世紀的宗教黑暗,資本主義製度在西歐各國確立為西方學術民主的複興提供了政治基礎,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為各類學術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為學術進步提供了巨大的物質推動,在西方文化的天空,學術民主的傳統重又熠熠生光,各種學術流派不斷湧現,宗教信仰、自然科學理論、社會製度、國家體製、道德體係、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從理論到實踐都出現了不勝枚舉的傑出人物和偉大成就,文藝方麵的但丁、薄伽丘、塞萬提斯、莎士比亞、達·芬奇,哲學上的培根、笛卡爾、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科學領域的哥白尼、牛頓、伽利略等人,對當代和以後的社會、文化、科學的發展都有劃時代的重要作用。現代社會,由於西方國家民主製度的日趨完善、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於學術研究、思想自由的桎梏越來越少,學術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大,學術研究的門類不斷增多,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學術民主較之以往空前興盛,各種學術流派更是異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這一點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鮮明地看到,毋庸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