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中西傳統文化之比較(4)(3 / 3)

第一,城市文化是一種“開放型”的動態文化,而農業文化是一種“內斂型”的靜態文化。城市中商人進行商業活動要求的是社會流動,而農業經濟奉行的是自給自足,各安其位;城市文化追求自由開放的空氣,而農業文化則以重穩求實為特征;城市文化是一種張揚自我個性的創造性文化,而農業文化則是一種強調整合與劃一的趨同性文化。商業活動要求在盡可能大的範圍內進行貿易活動,實現人、財、物的自由流動,以謀求利益最大化,故此與外界的交流較為廣泛,因而比較容易培養開放的文化心態,文化上的盲目自大和排外心理相對農業社會為弱,易於吸收外來文化為己所用。例如,盛極一時的古羅馬文化就充分繼承了希臘文化的傳統,並在羅馬帝國對外擴張的過程中,汲取了東方文化的許多養分,並加以改造,形成了既有民族文化特質又有外來文化特色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同時,城市文明往往比農業文明先進,更符合現代化的要求,在人類要求文明進步的思想影響下,城市文明的傳播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城市文化也隨著文明的傳播滲透到其他文化當中。比如,波斯、馬其頓、羅馬等帝國在對外擴張征服的過程中,均把本國的城市文化傳播到所征服的地區,也在一定程度上將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帶回本國,客觀上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殖民運動過程中,由於資本的擴張本性和城市人口的易飽和性,西方城市文化更是伴隨資本主義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亞洲、非洲、拉美、大洋洲等各殖民地,例如最典型的移民國家美國的文化便是多元性文化,英、法、德、意、愛爾蘭等國的本土文化都在美國文化中打下了各自的烙印。20世紀初,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著重強調了基督教精神與商業文化的一致性,提出追求財富與金錢的活動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不是一種罪惡,無止境地追求利益是應當和必要的。深厚的功利主義傳統,確立了一種為工業化積累財富、不斷增殖生產力的價值導向,使此時的西方社會形成了勤儉、進取的道德觀念,對西方城市商業文明是一種強大的助推劑,也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相比較而言,中國作為農業國家,其主導文化卻是內斂性的農業文化。在古代中國,“知書達禮”是衡量人的重要標準,封建宗法社會揚“本”(農業)抑“末”(商業),重義輕利,典型倫理道德型社會對城市商業文明的興盛是強大的桎梏。

第三,商業城市文化中蘊含濃重的公眾或集團意識。古代希臘羅馬由於氏族社會解體比較徹底,故集團生活取代了血親家庭生活成為社會的重心。古希臘城邦政治學的代表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對如何使個人利益更好地與城邦的集體協調,以促進城邦的總體發展作了許多深入的探討。“斯巴達人白晝處於露天之下,夜宿營幕之中,飲食相共,人無獨居之時,亦罕家庭生活”(桑戴克:《世界文化史》(馮雄譯)。),便是當時西方社會集團生活的一個極端寫照。基督教成為西方中世紀社會主導意識形態後,強調上帝絕對惟一性、兼愛同仁、以上帝為父、人人皆如兄弟姐妹之親、超脫世俗,這推翻了各家各邦的家神邦神,打破了家族小群體和階級製度,人人均團結在超家族的組織——教會之中,這種風尚在城鄉均比較明顯。10世紀末西方商業城市複興之初,各地都趨向自主,極盛時期的一些大城市儼然一個獨立國家,有主權、有海陸軍隊,對內實施統治,對外進行外交,近代民族國家興起後,在一個統一國家下,許多城市的自治權還是相當大的。現代西方商業城市中,集團生活的趨向更加明顯,家庭親族的概念相當淡薄,個體均處在大至國家、小至公司的各種利益集團當中。長期處在城市集團生活的鍛煉當中,西方人逐漸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包括公共觀念、紀律習慣、政治能力、法製精神等在內的“公德”觀念。而古代的中國文化是以家庭為本位的宗法製社會,有“家國同構”、“家天下”的傳統,個人對家庭的依賴較重,社會公共意識則比較淡薄,由於城市沒有自治傳統,而歸於封建大一統的君主專製體係下,故難以產生民主、法製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