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具有商業功能的城市早在西漢時期就已出現,當時市鎮發達,人民“舍農桑,趨商賈”,“遊手為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眾;商邑翼翼,四方是極”,比歐洲幾乎早了1000年。後來城市和商業經濟也曾在唐、宋、明各朝商業經濟中繁盛一時,但這種城市和商業的繁榮並未像西方中世紀晚期那樣形成曆史的持續性,往往是每個王朝覆滅都留下滿目瘡痍的荒涼,經濟發展的成果被政治動亂、社會震蕩徹底摧毀,一切發展都幾乎必須重新開始。同時,由於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有根深蒂固的重農抑商的傳統,商業意義上的城市文化一直受到壓製,故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城市文化,而且並未在整個中國成為主流文化,隻不過是農業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農業文化的主導地位基本沒受撼動,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工業化和近代化的進程,成為中國在近代經濟落後、遭受西方列強欺淩劫掠的原因之一。
城市文化較之農業文化有很大區別。從經濟基礎的角度看,主要是:城市文化以工商業為本,農業文化以農業為本。經濟基礎的差異,決定了在其上建立的作為上層建築的東西方文化的明顯區別。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