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中西傳統文化之比較(3)(3 / 3)

諸如此類的以不同方式崇尚君權強調君主統治地位的思想一直在中國文化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直到明清之際,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才出現了批判傳統君權至上思想的啟蒙思想家,如顧炎武、黃宗羲等。

“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與君權至上的尊君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得到了有機的結合,既使宗法製社會能在君主集權下有強固的統治力量,又是一種對虐民苛政在精神道德層麵的製約因素,對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西方文化發展的基本特征

由於地理環境、曆史發展、民族性格等諸多方麵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學術界一直認為,科學、民主、法治是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也是西方文化能在世界近現代文明史上處於領先地位的主要原因,但這些因素在中國文化發展中卻顯得比較薄弱,對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造成極大的阻滯作用。

一、重視人、表現人——西方文化演進的動力

西方文化中向來存在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傳統,主張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這種傾向在古希臘時期已現端倪。古希臘由於以血緣為紐帶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比較徹底,私有製和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所以在自由民範圍內以平等為前提的民主思想比較發展。荷馬史詩中那些大量的希臘神話,反映了經過幻想加工的自然現象和古代希臘人對自然的鬥爭,實際上是借神話的形式歌頌了人的精神和力量,荷馬史詩是希臘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胚胎,此後,希臘文化進入全麵發展階段。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裏時期的雅典實行民主政治,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生動活潑、百花齊放的盛況。自此,揭示人的地位、業績及其曆史作用,可以說貫穿於整個希臘文明史之中。在那裏,由於希臘城邦製的發展,作為城邦主體的公民個人的作用不斷得到體現,因而也就不斷強化了對個人價值、個人主義與個人尊嚴的信念,以至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他千古流傳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以人為中心,從人的觀點出發衡量一切事物,打破了此前和當時一切重大問題都要請示“神諭”、對一切以神的意誌作為尺度的傳統觀念作了大膽的、革命性的否定,成為公元前5世紀至前4世紀希臘世界理性思潮中的一麵旗幟。與他同時代的西方哲學泰鬥蘇格拉底開創的道德哲學(倫理學)、柏拉圖提出的“理念論”、亞裏士多德創立的邏輯學中無不體現著直接從人本身出發、研究人的本質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的地位、作用及價值的特色。與此同時,在戲劇與藝術等領域中,更有著意渲染與表現人的意誌、人的力量、人的創造性的作品問世,對世人不乏振聾發聵的啟迪作用。擴而言之,這種構成希臘文化所有方麵的人文精神,便成了古希臘文明的一種典範。

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文明源頭——古羅馬文化中也有重視人、表現人的傳統。例如,羅馬文化中成就最突出、對世界文化貢獻最大的羅馬法製,其浩繁複雜的各種法律無不是圍繞規範人的行為,使之更加符合奴隸主貴族民主製的國家政製來製定的。其中規定的法製觀念、自由、平等觀念,對於個人充分發展自我,以及近代的政治、法律觀念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15、16世紀,除英國之外的西歐各國出現了采用羅馬法的熱潮。1804年,法國出現了被恩格斯稱為“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拿破侖法典》,其從結構、內容、基本原則甚至法律術語上都繼承了羅馬法。羅馬文學中滲透了繼承自古希臘的現實主義和人文精神,最能體現羅馬藝術的雕刻也是以表現人為中心的,如巴羅克藝術風格的名作拉奧孔群像(表現特洛伊祭司拉奧孔及其二子被巨蟒吞吃的傳說),爐火純青地表現了人的動態與感情,其藝術風格和人文精神為後世藝術家萊辛、歌德等推崇備至。

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5世紀西歐文藝複興的約1000年左右的時間被稱為“中世紀”或“中古時代”,封建宗教文化占據統治地位,宗教滲透到西方社會文化生活的每一層麵,各階層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都厚重地打上了宗教烙印。“上帝創世論”、“原罪說”、天啟論、教權至上論等宗教正統思想使人文主義精神受到殘酷扼殺。上帝、教會係統成為文化的中心,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教育為教會所壟斷,基督教文學成為正統的官方文學,幾乎不存在獨立於宗教的藝術。由於人文主義傳統的衰落,對西歐文化的演進速度和發展水平產生了嚴重的負麵影響,也妨礙了西歐的科技進步、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封建體製的發展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