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結語:文學之外(3 / 3)

榮格極大地矯正、修訂了弗洛伊德有些極端的精神分析,使人們對文學藝術能夠有比較全麵、公允的認識。榮格的思想受益於人類學家詹姆士·弗雷澤的巨著《金枝》,這本人類學巨著為文學提供了很多素材。

語言學、接受美學與文學

下一個引起文學轉向的是語言學,這門學科把文學的重點由作家中心轉向了作品中心。借助於索緒爾的語言學,以雅各布森等為代表的俄國形式主義提出了文學研究科學化的主張,為理解文學引入了諸如文學性、陌生化等關鍵詞。他們的著名觀點就是作者是整合語言的工匠,作家和作品無關,以此割裂了文學作品與社會曆史的聯係,把文學封閉起來。之前,我們都認為文學和社會曆史有密切的關係,作家品質和氣質與文學的品質密不可分。然而按照形式主義的觀點,你可以不知道作家是誰,照樣能把這個作品分析得頭頭是道。這種把作品孤立起來閱讀的文本中心論占據了長久的統治地位。

文學的又一次轉向是由文本轉向讀者中心論。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種形式主義的衰落,德國學者赫伯特·姚斯和他的同事沃爾夫岡·伊塞爾共同提出了文學接受美學,“期待視野”和“作者意圖”等成為核心術語。原來一向被認為被動的閱讀者展現了新的活力,文學作品的多重性和意義的相對性成為新的共識。讀者有各自不同的閱讀需要和意圖,所以能從相同的文學作品看出不同的立意和主題。魯迅先生談到《紅樓夢》時,曾經這樣說:

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全集》(第8卷),145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西方人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對讀者反應論和接受美學的通俗解釋。

在文學之外的力量的一次次衝擊下,文學的領域不斷得以拓展。以美國文學為例,民權運動和種族意識的覺醒使得非洲裔文學逐漸納入美國文學的版圖,猶太文學、拉美裔文學、亞裔文學、離散文學漸次成為美國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女權運動和性別研究直接啟發了女性主義重新打量文學史。新曆史主義消解了宏大敘事,後殖民主義解構了殖民主義觀點。這些都是從文學之外介入文學的現象,並給文學帶來了新的影響。

無論我們對上述這些是否熟悉,至少從中可以得出一個印象:文學既可以從內部研究,也可以從外部來觀察和打量。從時代、地域、環境和種族的角度,從哲學、美學和科學的角度,從精神分析、語言學的角度,從性別的角度,從東西方的角度等等,都能有新的發現。

由此可見,文學之外的力量為文學不斷提供新的動力,注入新的活力,撞擊、激活了文學閱讀者的知識儲備,提示新的角度,拓展新的視野,以此提升文學的品質。一切的學問、一切的文化都是為了作用於人的思想,作用於社會的發展,作用於人對世界的認識。將文學置於人類的整個知識架構和思想領域中進行思考,可以更深刻地體會文學獨有的智慧和光芒。

構建自己的閱讀書係

文學經典代代相傳,總有一種共同的東西,像大河一樣滾滾向前,像血脈一樣不停流淌,因為它有它的活水源頭和生機所在。文學的生生不息一定有它異於其他學科的特點和品質。喜歡文學的人應該對文學傳統進行有意識的繼承和傳承。

人生苦短,知識無涯。人生不過是曆史長河中的片斷,個體的生命不過是人類長河中的匆匆過客。我們盡其所能所掌握的、乃至於人類現有的全部知識,從曆史的眼光看,也隻是一種際遇而已——比如文學,隻是碰巧在我們的這個人生階段遇到了這種文學形式,創作了這些文學作品。在曆史的長河中,這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要有一種更宏大的視野,有一種從自己個體的有限的生命的局限中超脫出來的意識。

超脫生命的現實存在是文學的一種特有品質,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文學是一種超脫的方法和途徑。這也是對文學精神的傳承意識。具體做法就是結合自己的經曆,培養自己的閱讀品味,讀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思想有啟發的好書,構建自己的閱讀版圖,悉心領悟名著的創作,情有所依,心有所悟。

那些文學之外的領域的閱讀者都是能夠把自己的閱讀經驗和自己的領域結合起來,然後對文學作品的現象進行生動的闡發,解讀出新意味的人。我們的閱讀也應該能夠和自己的情趣、格調、生活經曆結合起來,在茫茫書海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作家和書籍。

即使我們對所有的領域都有所涉獵,具有廣博的知識,但是麵對浩瀚的文學作品,如果缺乏一種思想的支點,還是會不知所措。那麼,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喜歡閱讀哪一類作品、哪一類作家?為什麼對死亡、愛情、友誼、艱難困苦對人的磨礪感興趣?為什麼對詩歌的興趣大於對散文的興趣?為什麼對描寫現實的作品的興趣大於對科幻作品的興趣……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就知道自己獨特的氣質,明白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想支點,以及向前走的情感動力和思想源泉。

我們要構建自己的閱讀體係,培育自己獨特的精神氣質,在讀書中尋找、發揮、滋養自己的個性。讀書讓我們有高貴的朋友相伴,感到內心充盈,氣質上揚。有人說,三代培養一個貴族。我們說,心靈的高貴和精神氣質的養成,依靠一套適宜自己的書就夠,足以享用一生,且傳至後世。看看自己的書架,檢驗自己的閱讀品味和情趣是否總受世事影響,隨潮流而動。好書相伴,讓人有定力。不同的書可以使人養成不同的氣質,判斷一個人的趣味,看他的書架即可。如果他有一套讓你愛不釋手的書,那麼,收藏了這套書的人肯定可以成為你的朋友。

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讀書、識人、自知、與洞達人生,都是為了自己心靈的愉悅和充盈。充盈至極,則外溢。腹有詩書氣自華。情有感而發,感順時而動,則自然會想到寫作。其實,每個人都有可寫處。通過不同的形式,送一份禮物表意,寫一張賀卡傳情。時時處處,均可寫作。日記年表,亦可留下自己的成長足跡和人生感悟。

每個人都是一部書,書的內容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心靈的、社會的、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藝術的、理性的、浪漫的、傷感的、現實的。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好書相伴,讀書也是讀自己。

在閱讀中寫作,在寫作中閱讀,是文學給予我們的最好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