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結語:文學之外(2 / 3)

藝術家讓我們通過他的眼睛看這世界。他具有這種眼光,他能夠離開事物的一切關係認識到事物的本質,那是天才的稟賦,是生而固有的;但是他能夠把這種稟賦借給我們,把他的眼光授予我們,這卻是後天獲得的,是藝術的技巧。同上,343頁。

藝術家的眼睛讓我們通過紛繁的世界表象,直逼事物的本質。他的這些發現對我們理解作家的特質有很大幫助。

哲學家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對“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進行了論述。他說“詩人都是生命力充盈的人”,比一般人的生命力要旺盛得多,所以他才有巨大的創造力。伯格森說詩人具有最超脫的心靈。克羅齊說“每個人天生都是詩人”。現代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詩人傳達存在的天命,守衛語言之家,看護詩意的棲居。他還專門論述了貧乏時代的詩人的命運,論述了在現代這樣一個充滿算計的時代,詩人如何守衛、看護人類心靈的棲居地。

很多大哲學家都對文學進行過深入思考,而且他們的見解都非常精深,對文學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忽略了哲學對文學的影響,就等於忽略了一個寶藏。

哲學家關於文學的思考既是其哲學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又可以成為對文學發展重要的思想來源。還有一些文學家,直接用文學作品闡明自己的哲學思想。也有的哲學家,選擇用文學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比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等,這些都是富有哲學意味的文學作品。這也就解釋了這樣一個現象:偉大的文學都具有哲學的深刻性,或者具有不輸於哲學的深刻性。換言之,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哲理。

宗教對文學的影響同樣古老而常新,宗教故事和寓意從來都是取之不竭的文學素材。比如中國文學中的《西遊記》,還有很多其他古代文學作品都有佛教的勸諭色彩,很多故事包含生命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思想。在西方文學中,提到文學與宗教,我們馬上就能想到聖經文學。《聖經》是宗教典籍,也可以把它看作文學讀本。《聖經》對文學影響的傳統源遠流長。很多西方文學作品當中都有豐富的《聖經》意象,有不少作家具有宗教情節,寫出了受到宗教思想影響的作品,比如我們前麵講過的《簡·愛》。

美學與文學的關係更是難解難分,二者既有共享的研究資源,也可以相互啟發許多相通的法則,所以許多美學家同時也是文學理論家。很多的美學著作同時也是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比如朗吉努斯的《論崇高》,崇高是個美學的觀念,當然也是一種文學品質。比如普拉提諾對藝術家心靈和知性美的揭示、康德的《判斷力批判》、黑格爾的《美學》、尼采的《悲劇的誕生》等,同時是哲學、美學和文學的閱讀書目。

科學、心理學與文學

科學對文學的影響就如同它對社會生活所帶來的改變一樣來勢凶猛。它一出現就對文學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排山倒海的重大影響。科學是對我們身邊的物質世界的規律的揭示,科學的成果徹底改變並且繼續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物質生活,當然也會相應地影響我們的精神生活。19世紀科學主義的興盛直接催生了實證主義文學批評和自然主義文學。在科學主義思潮和實證主義哲學的直接影響下,批評家聖伯夫提出研究作品就是研究作家,開創了傳記文學批評的模式,對文學史的編寫和我們對文學的理解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說批評家就應該像科學家研究生物一樣,搜集有關文學家、文學史確定的種種事實,包括作家所屬的種族、國家,所生活的時代、家庭出身、幼年環境、所受教育、首次的成功與失敗等。隻有把作家當作標本一樣加以研究考察,揭示作家隱秘的內在的自我,才能更準確地解釋和評論其作品。這是實證主義的典型觀點。

在文學創作上,自然主義作家、法國小說家左拉提倡用科學研究、科學實驗的方法來進行文學創作。我們可能聽說過,有的作家為了體驗某種職業的生活方式,跑到某些地方充當那樣一種職業的人。這就是典型的自然主義的做法和文學觀,這樣做是為了細節的真實。左拉提倡對人的描寫就像是科學家解剖生物一樣,要做到準確、細微,用科學的精神來對待文學作品。所以,自然主義作家主要描寫環境對人的影響。所謂人都是環境的動物,這是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而產生的自然主義文學觀。此類的著名作品有美國作家德萊塞的《嘉莉妹妹》、傑克·倫敦的《荒野的呼喚》,講的都是環境對人物、對作品主角的影響。這是科學主義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科學與文學的結合還繁衍出了新的文學品種:科幻小說。此外值得關注的還有文學作品中的科學因素,即科學發明成果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它對社會生活的改變;注意文學作品中的科學家形象,科學如何改變科學家本人的行為;還有科學實驗動機和科學倫理等問題。好萊塢電影中的科學家形象值得專門關注。

20世紀以來,幾乎每一次文學觀念的重大突破和方法更新都與跨學科的介入有關,它們豐富了文學的創作和閱讀體驗。

首先對文學產生影響的是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學說,它引發了文學的向內轉向。提到精神分析,我們能想到的是:無意識、欲望、白日夢等。帶來這次轉向的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誰也沒有想到肇始於他在診所裏對病人的觀察能夠對文學批評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

此前的文學作品多以現實主義為主,大多描寫外部世界,描寫社會、曆史、地理等因素對人的影響,描寫人在社會上的成敗得失和各種經曆,描寫崇高、善良、同情心等人與人關係中展示出來的品質。在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之後,現代主義大行其道,意識流、白日夢、性驅動力等成為文學的主要描寫對象。文學由對外部世界和社會環境的關注轉向了對人內心世界的探索。作家由巴爾紮克所定義的“人類的導師”和叔本華所定義的“人類的明鏡”變成了由弗洛伊德定義的“白日夢者”:

真正的藝術家……知道如何潤飾他的白日夢,使之失去個人色彩,而為他人共同欣賞;他又知道如何加以充分地修改,使不道德等等根源不易被人探悉……那時他便——通過自己的幻念——而贏得從前隻能從幻念才能得到的東西:如榮譽、權勢和婦人的愛了。弗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303~30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現代主義文學替代了現實主義文學,成為文學的主流。作為對精神分析的反駁,弗洛伊德一開始最親密的同路人榮格與之分道揚鑣,創辦了分析心理學派,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區別了“作為個人的藝術家和作為藝術家的個人”,來對抗弗洛伊德的個人無意識。榮格認為,作為個人的藝術家,當然有他的夢想、欲望和白日夢。但是,作為藝術家的個人同時也是集體無意識的代言人:

藝術家不是擁有自由意誌、尋求實現其個人目的的人,而是一個允許藝術通過他實現藝術目的的人。他作為個人可能有喜怒哀樂、個人意誌和個人目的,然而作為藝術家,他卻是更高意義上的人——他是集體的人——是一個肩負著並造就著人類無意識的、精神生活的人。為了履行這一艱巨的使命,他有時必須犧牲個人幸福以及一切使普通人感到有生活意義的東西。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上卷,351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引用時稍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