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經典:歧義與共識(2 / 3)

普利策文學獎開始是新聞獎,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的遺願設立。在每年春季,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普利策獎評選委員會的14名會員評定,當年4月中的一天公布結果,並於5月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頒獎。普利策本人是新聞行業出身,他根據他的品位愛好界定了一個標準,慢慢地被大眾所接受。新聞強調的是客觀、真實,要求作品揭示現實的問題,描寫每一個人或者大部分人都能遇到的實際生活。所以它的大部分獲獎作品都跟人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現實,打動人心。比如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溫情、人類心靈的觸摸和交流,加之客觀冷靜、近乎新聞的題材和筆法,傳達一種現實的畫麵。這是普利策文學獎的特色。

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文學獎都隻由少數專家進行評判,能夠做到比較客觀。很多經典的作品在這兩個獎項中都榜上有名。這就說明,雖然最初標準的設定是因個人的喜好,或者因各種不同需要而產生,但是這個標準之所以被接受並延續下來,說明它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除了文學獎的標準之外,在美國作家心目中,“偉大的美國小說”的概念深入人心。這個概念源於1868年迪佛瑞斯特給偉大的美國小說下的定義:“一部描述美國生活的長篇小說,它的描繪如此廣闊、真實並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個有感情、有文化的美國人都不得不承認它似乎再現了自己所知道的某些東西。”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概念,拋開國別,不論達到與否,凡是要寫作的人,都要有這樣一種追求。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但是,它總有一些共同的東西。既然美國的文學能夠在中國被欣賞,中國的文學能夠在美國被閱讀,就說明這些文學作品中肯定有一些共同的東西。而對這些共同東西的欣賞與共識,是構成經典的一個重要品質。

屬於所有時代的莎士比亞

毫無疑問,莎士比亞的作品是經典,但是,莎士比亞的初衷隻是給自己的劇團、演員寫腳本來演出用,而不是給讀者寫來閱讀的。他去世之後,他的兩個同事整理他的作品,出版了第一個對開本。經過批評家的注釋、校對、批評,確立了他作品的經典地位,這期間經過了很多人的努力。

通過莎士比亞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經典的作品很多都是當時最流行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在當時是麵對大眾的,誰都可以去看,票價很便宜,在劇場裏坐著站著都可以。在他的時代,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在舞台上演出,而變成可以閱讀的書籍,則晚於這些作品演出的時間。

如果讓我們說莎士比亞的作品為什麼是經典,我們都會說:語言精練,思想深刻。比如他的名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從語言來看,他用的是最初級、最簡單的詞彙,隻要學過英語的人都認識這句話中的每一個詞。再看思想,這句話提出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具體到哈姆雷特來說,是一個有關生死存亡的問題——是要奮起反抗,還是逆來順受?每一種選擇都有不同的後果。放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在國難家仇中,麵對亡父的靈魂,麵對殺父娶母的叔叔,麵對心靈、道德、人倫、責任等方方麵麵的拷問,這個問題貫穿了《哈姆雷特》這部戲的始終,主人公的心裏一直都在追問這個問題。

這句話的含義很豐富,“生存還是毀滅”隻是其中一種譯法。它的意思也可以是“生還是死”、“保持現狀,還是改變”、“要這樣,還是那樣”,等等。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可以進行不同選擇的問題。比如找個單位上班還是自己創業,繼續上學還是工作,戀愛要繼續下去還是該做個了斷,當我們麵臨選擇的時候,都可以套用這句話。

這就是莎士比亞不同凡響的地方。大作家總能夠從具體的事件或個人際遇中發現具有普遍性的內涵,寫出能讓人共鳴的東西。這是大作家的本領,是偉大作品的品質。經典之作的一大特點就是常讀常新,不同年齡段、不同的讀者能夠有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理解,可以得到不同的經驗和體會。所以,關於經典,不是一個時代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學精神承傳的問題。就像本·瓊斯說莎士比亞一樣,“他不僅屬於這一個時代,他也屬於所有的時代。”這就是一種經典的標準。

在偉大和暢銷之間,有很多作家可以畫等號。我們可以這樣說,偉大的作家一般都是暢銷的作家,反過來則不一定。莎士比亞在他的時代就是一位上座率很高的劇作家,到現在他的作品早已成為經典。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既多又好,當時非常暢銷,在報紙上、在雜誌上連載的時候,很多人爭相閱讀,然後再出單行本。他的作品到現在為止,已經被無數次改編成電影。

經典的確立一方麵有固定的標準,這些標準是通過文學的傳統承傳下來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共識。另一方麵,經典也是會發生變化的。具體到每一個作家、每一部作品,其實它們都有一定的時代特征。這個時代是經典作家,在下一個時代就不一定還是。文學史總會有些變化。這個年代非常著名的作品,在下一個年代,也許就無人提及。另外,還有些作家需要批評家或者有話語權的精英人士去發現,有些作品是在不斷闡釋中才確立了其經典的地位,而不像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作品那樣一開始就很受歡迎。

美國文學經典

下麵以美國文學史為例,看一看文學經典是如何確立的。美國宣布獨立以後,由於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最初的文學和英國有著一種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第一批美國作家如歐文·華盛頓、庫柏等,都是借用英國文學的敘事技巧來寫美國題材。1836年,思想家、哲學家愛默生提醒美國人培育本土文化。1837年在哈佛大學演講時,他以《美國學者》為題,呼喚結束“依賴模仿外國文化的日子”,宣告美國文化的獨立。他呼籲從美國的現實中發現問題,構建新的思想,研究新大陸的新問題。1848年,愛默生又發表《詩人》一文,他提出美國詩人要樹立與美國的抱負相當的文學標準,挖掘美國的“無與倫比的詩歌素材”,表達美國的“新的訴求”。愛默生的呼籲催生了美國的文藝複興,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美國作家,包括他本人、梭羅、《紅字》的作者霍桑、《白鯨》的作者麥爾維爾,以及惠特曼等。

雖然美國產生了第一批偉大的作家,雖然他們的地位在精英圈裏比較確定,但是,在大部分讀者那裏並不被認可。因為美國作品的粗獷豪放不符合英國文化培養出來的審美觀。《紅字》當時隻賣出7 000冊,而與霍桑同時代的女作家蘇珊·波加特·沃納的作品則非常容易就賣到二三十萬冊。《紅字》現在是經典作品,每年在一個國家都能夠賣出不止7 000冊,而那些當年輕易就有二三十萬冊銷量的女作家的作品,現在幾乎銷聲匿跡了。這就是文學經典的確立和文學品位的轉移,這種品位是慢慢建立起來的,標準也是逐步界定出來的。

美國文學崛起的第一次機會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開赴戰場、打仗、麵對死亡,需要勇氣,需要男性氣概。這使一些男性作家的作品受到歡迎,並成功地進入了美國文學史。這主要得益於文學課堂,常規化的文學教學與文學理論的探討使大家有了共同的標準。

閱讀的主要場所從溫馨、浪漫、優雅的客廳轉到了大學教室、圖書館和校園。

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開始擴大。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在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提高之後,美國亟須提升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希望美國文學在歐洲得到承認。20世紀30年代,美國文學在歐洲備受關注。1930年,辛克萊·路易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美國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1936年,美國第二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是戲劇家尤金·奧尼爾。1938年,出現了第三個獲獎的小說家賽珍珠,她是美國女性小說家,用中國題材寫作。這樣,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先後有三位美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就說明諾貝爾文學獎開始承認並重視美國文學,同時代表著美國文學被國際認可。